12月22日正是我校服務地方會議召開之際,湖州日報以《教授一張“處方” 企業凈賺數百萬――湖州師院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裝上助推器》為題,在頭版報道我校服務地方工作。全文如下:
教授一張“處方” 企業凈賺數百萬
湖州師院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裝上助推器
記者 朱曄
本報訊 近日,湖州師院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康成開出的一紙“處方”,讓全國最大的藥用輔料生產企業——湖州展望藥業有限公司的老總們喜上眉梢。這張為該企業量身定做的“獨門秘方”,通過生產工藝的改進解決了聚丙烯酸樹脂Ⅳ生產過程中的質量穩定性和污水排放兩大難題,每年還將通過降低生產成本,為企業賺進數百萬元凈利潤。
聚丙烯酸樹脂Ⅳ,是一種藥用制劑新輔料。以前,湖州展望有限公司通過老工藝生產該產品,不僅產品質量穩定性差,每生產一噸聚丙烯酸樹脂Ⅳ還會產生幾十噸工業污水。憑著自己的學科素養和職業敏感性,王教授向企業提出了對原有工藝加以改進的建議,并被列入國家火炬計劃。經過與一線技術人員的密切配合與反復試驗,王教授對原有工藝進行了數次革新。如今,按新工藝生產的聚丙烯酸樹脂Ⅳ不僅產品質量穩定,在生產過程中也基本不產生工業污水,每一噸產品還可節省成本1萬元。按展望藥業有限公司每年300多噸的產量計算,僅此一項既可為企業賺下不菲的利潤。今年該生產工藝還順利通過了國家科技項目驗收。
“高校跟企業形成聯合體,往往事半功倍。企業發揮財力、人力、物力的優勢,高校發揮智力優勢,可以形成促進地方發展的合力。”王教授透露,明天(12月22日),湖州師院將與企事業單位簽訂六項服務地方的合作協議。其中一項就是與湖州展望藥業有限公司簽訂新的合作協議,聯合研發用于治療心血管系統疾病的新藥物——硫酸戊聚糖鈉,預計該產品年銷售可達1000萬元。
作為我市惟一一所本科院校,近年來,湖州師院正逐漸成為推動我市快速發展的人才庫、思想庫、知識庫、智力庫。1999年來,湖州師院累計引進人才達到350多人,其中引進教授35人,副教授72人,博士32人,為我市構筑了人才高地和“蓄水池”。為了做好與地方的主動對接,湖州師院還加強了電子信息工程、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電子商務、市場營銷等面向湖州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的工科類、管理類應用性專業建設,積極增設生物技術、制藥工程、材料化學、物流管理等緊缺人才的專業。并通過與浙江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的合作,提升自身服務地方的能力。
為有效服務于地方政府的科學決策,湖州師院先后建立了13個校級研究所和3個與校外合作的研究所,加強與政府和企業事業單位的合作。今年初成立了湖州旅游研究所,創辦《湖州旅游研究》雜志,積極開展旅游產業研究。該校同時還承擔了55個為地方文化服務的市廳級項目,19個瞄準地方經濟產業政策研究的項目,17個為地方經濟社會服務的橫向項目。通過加強科技服務,積極建立校地、校企合作的關系。在主動參與湖州文化大市建設的過程中,湖州師院注重挖掘傳承地方文化,今年還舉辦了“皕宋樓及江南藏書文化國際研討會”,通過發掘湖州藏書文化內涵,宣傳湖州藏書文化的輝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