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老師,這兩天我發現黃顙魚有爛尾現象,是得了什么病嗎?”
“這是由細菌引起的爛尾病。”
“那可以治嗎?”
“這種情況可用內服藥口服治療,另外水質也要用消毒劑凈化一下。”
這是在“浙江省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與開發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吳成龍博士和正在做實驗的大二水產養殖專業學生劉鈺珠的一段對話。
實驗室里擺放著大大小小的玻璃缸近200個,里面養護著青魚、黃顙魚、白魚、青蝦等各種水生生物。每天早晨六七點和傍晚五六點都會有做實驗的學生按時給魚蝦喂食、換水等,還要定期對水質進行溶解氧和氨氮值的測量,遇到問題,他們都會第一時間向老師報告。該實驗室在教學科研、學科建設、人才培養以及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今年7月,“浙江省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與開發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被正式確定為省級重點實驗室,實現了我校省級重點實驗室“零”的突破。

科學研究的“主陣地”
“科技界的競爭好比體育場上的競技,是驢子是馬需要拉出來溜溜才知道的。”實驗室負責人之一生命科學學院張易祥教授說。省級重點實驗室申報的過程是十分困難的,高校之間的競爭十分激勵,沒有一個叫得響的學科帶頭人,沒有一支高水平的隊伍,沒有過硬的科研實力,是不可能成功的。
“我們有一支非常團結的專業隊伍,學術氛圍也很濃厚。”生命科學學院畢業于中國海洋大學的水產博士吳成龍老師說。采訪過程中,記者發現在辦公室里放著一箱方便面,還有兩張折疊床。吳成龍告訴記者,暑假的時候,經常要在這里做實驗,寫實驗報告。晚上10點以后,這里基本上都是燈火通明,有時候干脆熬通宵,夜里餓了,吃碗泡面,困了,就打開折疊床躺一會。
據了解,水生生物學與水壞境學科是我校重中之重建設學科之一,近年來,在學校的重視和支持下,通過強化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圍繞浙江省漁業產業的發展現狀,重點開展水生生物養護和開發的研究。學科帶頭人、重點實驗室主任、副校長葉金云研究員是國家淡水魚類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浙江省淡水養殖重點科技創新團隊帶頭人,是淡水養殖領域的權威專家。目前實驗室成員有30多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6人,博士學位教師23人。其中國家大宗淡水魚類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1人,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業1人,省“151”人才工程1人,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1人。該學科擁有“浙江省淡水養殖重點科技創新團隊”,湖州市首批“365”優秀創新團隊。
通過該團隊成員的不懈努力,前不久,我校還成為第四批“浙江省院士專家工作站”。今年在全省高校中我校是唯一入選單位。
人才培養的“練兵場”
“應用學科,好學生是‘做’出來的。”張易祥教授說道。因為實驗室的科研條件較好,很多學生都想參加實驗室的研究工作,實驗室的老師一般會選拔一些成績好,責任心強的學生。剛進來的大一學生要從訓練基本實驗技能開始,主要靠老師教和向高年級學生學習,二年級開始就要自己獨立完成工作。通過這個過程,學生在實驗室里不僅獲得了專業技能,而且培養了獨立思考和邏輯分析的能力。依托實驗室科研項目,很多學生申報到了省、市甚至國家級的課題。
生命科學學院獲得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課題的大四學生孫凱同學,大一一進校就加入了實驗室跟老師做研究。他說,那時還沒有現在的重點實驗室,每次做實驗都是跑到西校區的老細胞所進行,后來實驗室搬到了東校區,經過幾年的發展已是煥然一新,偶爾回到西校區“老宅”走走,對比如今的情景,作為參與者為此感到驕傲和榮幸。現在他主要跟老師做淡水青蝦毒理、營養的研究,每天都要喂食、吸殘餌、吸糞便、測水溫、換水、稱重……有時候會做的很晚,放假的時候也不能休息,但正如他自己所說:“在實驗室呆了四年,付出了很多時間,很辛苦,但學到的東西也多,很值。”現在他已經開始指導學弟、學妹們進行科研了,說到找工作,他也是信心滿滿。
“遇到問題不可怕,關鍵是學會解決問題。”生命科學學院今年考取江南大學碩士研究生的江婷對記者說道。江婷同學從大二開始加入到實驗室工作,她說以前沒想過要讀研究生的,但后來進實驗室做研究以后,慢慢激發了自己的專業興趣,對知識的渴望也是日益增強,做實驗的時候,自己也是樂在其中,所以才堅定了讀研的信念。現在扎實的實驗室工作技能,也非常受導師們青睞。
服務地方的“大舞臺”
“湖州是水鄉,淡水養殖的底子非常好,像菱湖這樣的地方養魚在全國都是有名氣的。”張易祥教授說。湖州坐落在江南魚米之鄉,水產資源豐富,太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中,開展水生生物研究有著得天獨厚的地域資源優勢。
“什么階段用什么樣的飼料?”類似這些問題都是實驗室正在研究的課題方向。比如鯰魚的飼料中需要更多的脂肪含量來保證鯰魚耐運輸能力,草魚投喂膨化飼料與浮萍的搭配比例以75:25較為適宜。
前幾年,實驗研究剛剛起步的時候,團隊成員經常奔走在田間地頭,聯系水產養殖戶,向他們介紹新技術。慢慢的當養殖戶嘗到了技術的甜頭,而且經常都是當年投資,當年盈利,很快實驗室的研究就一傳十,十傳百。現在很多水產養殖戶都是主動找上門來的,每年實驗室要為數十家養殖企業提供技術培訓。
位于八里店鎮的豐溢水產養殖基地的老板凌淦榮就是通過吳興區政府找到實驗室的,他多次向實驗室研究人員咨詢黃顙魚的養殖技術。去年六月,凌老板的黃顙魚患了當季流行病“一點紅”,該病來勢洶,病程長,累計死亡率高,是水產養殖業的“殺手”之一。實驗室研究人員得知此事,給黃顙魚合理用藥,不出一個月,就有顯著成效,避免了養殖基地的巨大損失。今年持續高溫天氣,影響了黃顙魚的繁殖,魚兒不出魚種,急壞了凌老板,研究人員實地勘察后給出了很多“方子”:搭遮陽棚,池邊種草……池溫一降低,黃顙魚的繁殖就不成問題了。“最近,我們和師院達成了進一步的合作關系,開發高產量養殖,為我們養殖增產提供更多技術支持,不出意外,會多出幾十倍的利潤。”凌老板對實驗室的技術充滿信心,還說目標是每平方米60斤的黃顙魚產量,而這個產魚量可以刷新我國黃顙魚養殖高產記錄。
中國·浙江 湖州市二環東路759號(313000) 浙ICP備10025412號
浙公網安備 33050202000195號 版權所有: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