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引領廣大師生深刻領會教育家精神豐富內涵,自覺踐行教育家精神,為譜寫學校高質量發展嶄新篇章貢獻力量,校網和學校官微推出欄目【教育家精神大家談】,邀請廣大師生、退休教工、校友等共同暢談對“教育家精神”的理解和感悟,一起聆聽師院人“為學、為事、為人”的動人故事。
教育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執行院長、教授 李茂森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教師的首要職責。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領下,教師應始終秉持學生立場,以無私的愛心關心、尊重并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于無聲處滋養心靈;同時保持積極向上的進取心,持續學習、勇于實踐,不斷提升專業素養,做教學創新的踐行者;更要懷揣不懈奮斗的信心,面對困難不退縮,敢于挑戰自我、實現超越;最終落腳于一份勇于擔當的責任心,堅定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信念,全心全意助力學生成長。
教育家精神并非遙不可及,它貫穿于人才培養的每一環節,滲透在教學、科研、育人與管理的方方面面。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滋養與推動下,教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才得以成為最真實、最生動的時代答卷。
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國家蝦蟹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 易少奎

教育家精神于我,是“以水為鏡,照見生命,以種為筆,書寫未來”。在湖師的講臺上,每一堂課都應是一場“遺傳選擇”:保留好奇、淘汰偏見、放大責任。大學教師不應只是傳授已知的“說明書”,更應成為點燃求知的“火把”,引導學生勇于提問、敢于創新。
我們應以對科學的熱忱與對家國的擔當,將“求真”與“求善”同時寫入青年成長的源代碼,使他們既擁有改變世界的才華,也保有不被世界改變的品格。唯有如此,方能在每一屆學子奔赴山海的身影中,兌現教育最樸素的愿望——讓課堂所學的公式、定理與詩句,真正化作他們未來選擇善良、捍衛公正、創造美好的底氣。
理學院教師、省級青教賽特等獎獲得者 樊云

“毗山蒼蒼苕水泱泱,百年追夢勵志圖強……”,每當熟悉的校歌在耳畔響起,總能喚起我對學校百年文脈的深切共鳴。于我而言,教育家精神既體現在“以學為本惟才是彰,授業有道教化有方”的教學實踐中——走進學生中間,以“零距離”的溝通促進雙向成長,讓教育超越知識的單向傳遞,成為師生間的生命對話。
它也蘊藏于“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默默堅守與“繼往開來慰前賢”的薪火傳遞中。從初登講臺時前輩的傾心指導,到如今與青年同行分享經驗,我深感教育家精神從來不是一個人的獨行,而是一代代師者共同點燃、接續傳遞的火炬。正如校歌所詠“千年湖學美名揚”,正是這綿延不絕的教育之光,照亮學子前路,也溫暖育人初心。
退休教師、全國優秀教師 王榮德

教育家精神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時代特征,是引領教師成長發展的內在動力。從教四十余載,我深切體會到這一精神應融入教書育人的全過程。一方面,要具備先進的教育理念與高尚的師德師風。我提出并踐行“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成才為主線”的“三主”理念,堅持“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以此作為立德樹人的行為準則。
另一方面,應擁有扎實的專業素養與持續的創新意識。身處信息化與人工智能時代,教師必須成為一泓活水,將終身學習作為常態——向書本求知、向實踐求真、向學生求新,實現教學相長。我們所探索的“四化四導”工科人才培養模式獲浙江省教學成果一等獎,正是以創造的態度投身教育的實踐。唯有如此,才能深刻理解教育價值、享受育人喜悅,使教師職業成為既有尊嚴又具魅力的光榮事業。
1980屆校友、曾任湖州中學校長 沈培健

教育者是跨越時空的擺渡人,是血脈記憶的傳道者。我以為,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可凝練為“大我、大愛、大格局”。古人以“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而教育者則將個體微光融入世代傳承的育人事業,在生生不息中實現自我超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教育者的高度源于前人的奠基,其使命在于為后學托舉前路。他們的精神因人間煙火而生動,因文化傳承而永恒。以文化人,是一場心力與靈魂的漫長耕耘。前有古人,后有來者。真正的教育家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他的精神樣貌,自有一種云淡風輕的寬容與篤定,一種溫潤而堅韌的內在格局——恰如春風風人,靜水流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014屆校友、中級編輯 杜羽茜

對我而言,高等教育的真諦在于連接理論與實踐,將深厚的學養轉化為感知和影響現實世界的能力。在母校湖州師范學院,鄧若蕾老師正是“教育家精神”的生動寫照。
她的課堂猶如一個“融媒體中心”,我們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學生,而是組成項目團隊,她則擔任“策劃總監”。她帶領我們深入街頭巷尾調研市民媒介習慣,引導我們分析“你幸福嗎”這類社會議題背后的學理與實踐意義。在這樣的過程中,她成功實現了從理論傳授者到實踐督導者的轉變,將學術深度與新聞銳度有機融合,其教育核心始終如一:讓學生在真實世界中練就真實本領。
經濟管理學院研究生 王媛媛

作為一名國際商務專業的學生,通過對教育家精神的學習,我深刻體會到它凝聚著教育者的情感態度、價值追求與職業堅守,源于長期實踐的沉淀,是中華優秀文化在教育領域的生動體現。
我的導師吳國松老師正是這一精神的踐行者。他關愛每位學生的成長,善于因材施教,發掘并培養我們的獨特優勢。為支持我們參與項目與競賽,他多次帶領我們深入實地調研,從提綱設計到企業訪談,每一環節都傾注心血。這種將課堂延伸至實踐的教育方式,讓我真正理解了專業知識的應用價值,也體會到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在于“立德樹人”。無論未來身處何種崗位,我都將銘記導師的教誨,恪守職業操守,甘于奉獻,將這份精神傳承下去。
教育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學生 王飛翔

我心中的教育家精神,如一粒從“樂教生愛”的土壤中萌發的種子,它始于“蹲下身來看兒童世界”的自覺,成長于“把每一件小事做出教育溫度”的堅持。
在師范生技能競賽的磨礪中,我逐漸領悟到:教育不是知識的單向傳遞,而是生命的相互照亮。我們應以仁愛為底色,珍視每一個孩子的思維火花,傾聽他們天馬行空的想象——教育不在于塑造,而在于發現;不依靠命令,而依靠傾聽。這份職業呼喚我們既要有“看見每一個”的細致,也要有“等待花開”的耐心。我愿以專業智慧守護童年的光芒,以扎根之心點亮他們成長路上溫暖的燈,默默耕耘,靜待繁花。
中國·浙江 湖州市二環東路759號(313000) 浙ICP備10025412號
浙公網安備 33050202000195號 版權所有: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