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引領廣大師生深刻領會教育家精神豐富內涵,自覺踐行教育家精神,為譜寫學校高質量發展嶄新篇章貢獻力量。學校官微推出欄目【教育家精神大家談】,邀請廣大師生、退休教工、校友等共同暢談對“教育家精神”的理解和感悟,一起聆聽師院人“為學、為事、為人”的動人故事。

嚴久官,湖州師范專科學校(現湖州師范學院)9312班學生,現任教浙江省衢州旅游學校,浙江省語文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曾獲全國黃炎培職業教育“杰出教師”。
“教育家精神”立意高遠,內涵深厚,影響深遠,其核心包括“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六大方面。
我1995年從湖州師專畢業,從一名鄉村教師慢慢成長為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在三十年教育工作實踐中,我對“教育家精神”的體會,可概括為教育“六心”。
立德樹人的愛心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教育家精神”的內核所在。母校秉承的“明體達用”校訓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胡瑗先生的教育思想精髓,更是“教育家精神”的集中體現,“明體”即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志向的人,“達用”則是培養有用的人、做有為之士。我一直銘記在湖州師專(現為湖州師范學院)求學時,母校對我們“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諄諄教誨。在長期工作中,我形成了師德“三字經”:敬、勤、精。敬字為先,熱愛教育;勤字當頭,持之以恒;精字引領,追求卓越。作為教師,應對教育有敬虔,對工作有敬畏,對學生有敬意。我常利用主題班會與學生交流人生話題,開展辯論賽、演講比賽,鼓勵學生個性表達,激勵他們堅持逐夢。
互為人師的誠心
每個教師都是“教育家精神”的守護者與實踐者,服務于教育對象學生。學生視我們為良師益友,同樣,學生也是我們的良師益友。葉圣陶先生說,“只有做學生的學生,才能做學生的老師”,這一理念深刻揭示了師生教學相長、共同成長的真諦。我的教育碩士導師王尚文先生曾說過,“作為心靈,教師未必比學生高尚;作為人,教師未必比學生高貴”。多年來我堅持“互為人師”教育理念,時常在學生身上受到教育。有一回,電商班學生在我進班前,在黑板上畫上生日蛋糕與燭光。驚喜之余,我深受感動,之后用自己方式回饋:寫了一首詩,并將一個個紅彤彤的蘋果送到學生手中,賦以美好寓意: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只金蘋果,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師生互相發現、互相感動、互相成就,便是教育中最美的風景。
深耕教學的細心

誠然,教育之愛,不僅在于德育,也在于教學本身。母校項目制學習(PBL)的教學創新給了我很大啟發,激勵我不斷推進教學改革。感謝師兄、著名特級教師肖培東組織,感恩母校承辦的“太湖·遠方”中學名師匯活動,點燃了我課堂教學改革的激情。為激活中職語文課堂,釋放學習活力,我立足“生活處處有語文”的理念,堅持“文專融通”,將文化課與學生專業發展需求結合,推行口語教學、日記教學與項目教學的“三位一體”的中職語文教改模式,提高學生的興趣力、學習力、行動力。在《項鏈》《林黛玉進賈府》等經典文本學習中引入項目教學,圍繞項目任務,組團研文本、探要點、作展示、評成果;運用“第二課堂”拓展學習,推出系列綜合實踐活動,形成“大語文”及“大課堂”。教學探索之路且行且獲,我先后獲評縣首屆名師、衢州市第六屆名師、省中職“三名工程”名師。
教育科研的專心
“教育家精神”的實踐主體是教師,教師首先要做好學習者,方能更好引領學生學習。錢夢龍先生是教育大家,也是不斷自學,并與學生一起探索教學的榜樣。1995年從湖州師專畢業后,為提升學歷,我拿到自考本科文憑后攻讀語文學科教育碩士。從2009年至今堅持日記教學,積累學生“分享日記”達數百萬字,開拓了中職生的寫作空間。在衢州市內率先推出語文項目教學,開發《旅游語文》課程,前后出版6本著作(含主編),2次執筆獲省教學成果獎。2017年我成立衢州市名師工作室,2022年建成浙江省名師網絡工作室,擁有省內15個學科帶頭人、100余名網絡學員;推廣日記教學經驗,讓更多一線教師受益。2018年我獲評全國第六屆黃炎培職業教育“杰出教師”,是對我長期投身教育科研的肯定與鼓勵。
專業服務的匠心
“教育家精神”的實踐路徑是多元立體的,母校依托“兩山”理念誕生地優勢,開展理念宣講、暑期社會調研等第二課堂活動,形成校地協同育人的實踐教學體系,堅持以服務湖州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著力打造城市與大學命運共同體。我從教的職業學校具有多元辦學功能且需完善實踐育人體系,文化課教師需要主動關注并投入實踐育人的專業服務,如校企合作訂單培養、社會培訓等。讀完在職研究生回校后,我從多方位投身職業教育。堅守教育教學本位的同時,先后擔任教務處副主任、創建辦主任(兼任信息中心主任)、校長助理等職,身兼省中職語文理事、縣政協委員等。2010年至今,一直負責學校項目創建,主持完成省級以上項目建設近20個,包括省中職改革發展示范校、省現代化學校、省信息化標桿校等;為當地5A級景區編寫研學課程,進村入企送教。
文化傳承的熱心

“教育家精神”要重視對師生的文化滋養,發揮“以文化人”的潛移默化式塑造心靈的教育價值。母校的“君子之風”文化育人實踐是很好的文化傳承模式——堅持以“湖學”思想為核心,構建具有師范特質、湖學底蘊、江南韻味、時代特征的文化強校體系,打造培育時代新人的“湖師樣本”。我大二時擔任“遠方詩社”社長,畢業后將“文學火種”帶至故鄉校園,出版個人詩集《生命的誘惑》(恩師沈澤宜作序)、小說集《回眸》(恩師李廣德作序)。2008年組建“桃源”文學社,刊出《桃源》;2015年由教育大家錢夢龍先生題寫書名的文學社作品集《花開有聲》出版。特別感恩并致謝當年就讀母校時給予我文學創作以啟蒙與鼓勵的恩師們——沈澤宜、李廣德、錢威、俞正貽、王凌青、姜開誠、趙紅娟……我與學生一同寫日記、寫詩,編寫班刊《追夢》。2021-2023學年任教幼兒教育班,以創促學,編寫了8本學生作品集。
嚴老師寄語湖師學子
作為“老湖師人”,想與母校的學弟學妹分享三句話:一是恪守我們的校訓“明體達用”,明德立志,學以致用;二是勇敢追夢,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三是用“教育家精神”自我激勵,邁向教育的“詩與遠方”。
中國·浙江 湖州市二環東路759號(313000) 浙ICP備10025412號
浙公網安備 33050202000195號 版權所有: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