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31日的《浙江日報》以《再造一個“湖師院”》為題,報道我校增強綜合實力加快科學發展。 全文如下:
再造一個“湖師院”
占地面積890畝、總投資達5億元的湖州師范學院東擴工程即將破土動工。東擴工程完成后,湖州師院的辦學條件將進一步改善。
“大學是引進人才的蓄水池,科學研究的發動機,城市化的新亮點,提高城市品位和市民素質的大載體。”湖州市委書記徐福寧,不久前在湖州師院調研時強調了大學與城市之間的關系。
而湖州師院與湖州市之間互生共榮的實踐也表明,大學與城市之間總是相互包容,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如果說東擴工程是湖州師院發展史上的神來之筆,那么它同時也將是湖州市高校園區建設的得意之作,未來的湖州大學也一定是湖州現代化大城市的一張重要“名片”。
有魄力才會有爆發力
作為一所新升格的本科院校,湖州師院在5年時間里,乘高等教育大眾化之勢而上,蓄力爆發,實現了第一次跨越式發展,初步實現了由專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由師范教育為主到綜合性本科教育的兩大轉變,校園面積達到815畝,校舍面積達26.4萬平方米。隨著東擴工程啟動,校園總面積將達1665畝,校舍總面積將達近50萬平方米。屆時,一所與湖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相映生輝的現代化綜合性大學將矗立在太湖南岸。
經過持續幾年的努力,學校已完成中青年教師碩士化、高層次人才梯隊培養和教授培養的“345人才工程”。現擁有教授59名,碩博士近300名,省“151人才工程”和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10人,校級中青年學科帶頭人36人。此外,在校生從2800多人增加到1萬多人,教學儀器設備總值從556萬元增加到6000多萬元,圖書資料從40多萬冊增加到100多萬冊。
湖州師院黨政班子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在全省率先制定和實施“十五”發展規劃。2000年,一屆一次教代會圍繞“發展”這一命題,提出必須堅持發展是主旋律、質量是生命線、改革是推動力。一屆二次教代會圍繞“質量”這一命題,提出“必須不失時機地把工作重點轉移到抓‘生命線’上來,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一屆三次教代會圍繞“創新”這一命題,提出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發展、提高與創新,把確保本科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作為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2004年上半年,湖州師院分別召開了一次黨代會和二屆一次教代會,確定了“三步走”戰略目標和人才強校、質量立校、特色興校、民主治校“四大戰略”,提出了一條完整的學校未來發展新思路。由此,標志著湖州師院已經找到了一條以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為最終落腳點的科學發展道路。
有活力才會有吸引力
購房補貼50萬~80萬元,安家費10萬~15萬元,科研啟動費10萬~20萬元;每年享受崗位津貼8萬~12萬元,同時發放國家規定的工資和浙江省補貼工資。除享受上述政策外,還可根據需要提供學科建設費(工科100萬元,理科50萬~70萬元,文科30萬~50萬元)、相應的教學科研工作條件及配備助手等。這是湖州師院給特聘教授和學科帶頭人開出的薪酬和待遇。
近4年,湖州師院累計引進人才總量達到245人,其中正高職33人、副高職65人、博士24人、碩士159人。其中,引進的副高職教師中又有8人評上正高,碩士中10人考上博士。人才引進提高了湖州師院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引進人才共主持國家級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13項,市廳級項目37項;中青年學科帶頭人隊伍不斷擴大,擁有的省151人才工程和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中一半以上為引進的人才,還有14名引進人才走上了學校中層領導崗位。
有活力才會有吸引力,而活力源自發展與創新。這幾年,在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方面,湖州師院進行了許多有益探索。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工作力度,推進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實行崗位聘任和崗位津貼制度;根據學校辦學規模擴大和學科專業建設的客觀需要,推出二級學院設置方案,進行學院制改革,成立10個下屬學院;進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對18個副處崗位實行招聘,競爭上崗;迎接省教育廳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根據專家提出的意見建議開展整改和建設工作;出臺新的人才引進辦法,加大對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力度;改革學生評價激勵機制,為大學生成長成才創造良好環境。
湖州師院不僅為人才營造了一個寬松的政策環境,同時也營造了一個完善的制度環境、良好的物質環境和文化環境,從而吸引了一大批國內外優秀人才。他們的到來,又進一步增強了學校的辦學活力。
有實力才會有競爭力
2004年,對于湖州師院來說是進入發展新平臺后的實力展示年,2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個全國十屆美展銀獎的獲得,是科技競爭力提升的兩大突破;4個省級重點學科、3門省級精品課程的成功申報,是核心競爭力提升的最好寫照;引進、評獲的27名正高、35名副高和入選省“151人才工程”等,是人才競爭力提升的重要指數;入選全省十所就業熱門高校,是學生就業競爭力提升的真實反映……
人才培養、知識創新、社會服務,是現代大學的重要使命,也是衡量一所大學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更是一所大學核心競爭力之所在。“我們今后的發展不會再像前幾年那樣規模翻幾番,而是要在穩步發展規模的前提下,牢固樹立內涵發展思想,進一步加強學科建設,強化專業特色,提高師資隊伍素質,增強創新能力等。”湖州師院主要領導說。在制定實施人才強校、質量立校、特色興校和民主治校四大戰略后,為了提升人才培養實力、學科建設實力和師資隊伍實力,湖州師院提出,以切實推進政治文明建設、完善現代大學基本制度,抓緊抓好校園東擴工程、拓展學校發展空間,加大開放辦學力度、擴大對外交流合作,作為凝練實力的制度保障、發展空間保障和途徑保障。
大學精神是學校一代又一代師生業績、品格、精神的結晶,是內蘊于現象背后的本質。正因如此,2004年上半年,湖州師院適時舉行了一場以“大學理念與大學精神”為主題的教育思想大討論,著眼于學校的辦學傳統和特色,挖掘出學校的歷史積淀和人文資源,尋找到增強學校凝聚力的價值理想和精神信念,提升大學理念,培育大學精神,為建設湖州大學提供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精神動力。
“2005年高標準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2010年前后建立湖州大學,2020年建成教學科研型大學。”圍繞建設綜合性大學,湖州師院正以新生本科院校特有的蓬勃朝氣,按照“三步走”的中長期發展戰略目標,努力實現由師范院校向綜合性大學的跨越,用濃墨重彩撰寫著學校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