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0日《湖州日報》教育周刊以《湖州師院邁開大步服務地方發展》為題,專版報道我校積極開展各項活動,服務地方特別是湖州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全文如下:
立足本土 敞開胸懷 放眼未來
湖州師院邁開大步服務地方發展
——寫在湖州師院服務地方工作會議召開之際
記者 朱 曄
題記
引領創新文化、服務社會發展是現代大學肩負的重大使命。最近幾十年來,幾乎所有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都相繼發生“性格”轉型——除了教學和科研外,更直接地承擔起了促進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
在我國,積極為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服務也正逐漸成為地方高校的自覺行動和必然選擇。服務地方——時代所賦予的這項使命,也為地方性高校開辟了一片發展的新天地。
12月13日。霏霏的陰雨,沒能擋住湖州師院生科院教授韓志萍、王趁義和學生們邁向南太湖的腳步。頂著寒風,他們忙著取水樣、測水深,作水域調查。
“這是湖州老百姓交給我們的大事,是關系到子孫后代的大事?!弊越衲?月,北太湖、西太湖出現大面積藍藻以來,這兩位教授已記不清是第幾次帶著學生來到南太湖邊。由湖州師院生命科學學院會同省淡水研究所和太湖旅游度假區管委會共同設計的《南太湖富營養化水域的生態修復技術集成及示范》科研項目,目前已完成了前期的集成研究,并形成了太湖流域水環境生態修復工程的可行性報告。作為項目負責的主要成員之一,下一步兩位教授將和大家一起在南太湖5至10公里內建起一條綠色生態防護屏障。
如今在湖州師院,像兩位教授一樣,老師們都把湖州的事當成了自己的事。他們開始學會了眼睛向下,學會了彎腰服務地方,也學會了立足湖州思考全局。
傾心服務 在于胸懷責任
這種自然而然的親近,得益于先天的血脈,也得益于學校多年來理性的思考與探索。湖州師院是湖州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在發展中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鼎力支持,也得到了湖州人民的全力資助。立足湖州、服務湖州,湖州百姓、社會各界對湖州師院有這樣的要求,地方政府對學校也有這樣的愿望。從湖州當前的發展來看,要實施增強“三力”、奮力崛起戰略,離不開地方高校的支撐,而建設現代化生態型濱湖大城市的發展戰略又為高校服務地方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機遇與挑戰并存,師院人深感重任重大。2007年,湖州師院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列為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并于上半年成立了服務地方辦公室,旨在進一步提高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力爭成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中心、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方經濟咨詢決策中心及應用型科技成果研發中心。12月22日,以“創新機制、激發活力、彰顯特色、服務湖州”為主題的湖州師院服務地方工作會議的召開,將進一步加快湖州師院服務地方的步伐。
人民大學人民辦,辦好大學為人民。作為一所地方性高校,立足本土,服務地方,是職責所在?,F在,越來越多的湖師院人開始轉變觀念,認真思考并著手破解服務地方經濟的新課題。信息工程學院顧永跟老師開發的織里童裝城網上交易平臺,胡文軍老師開發的竹藝雕刻機、健身器材及家電的電腦控制系統,生命科學院王趁義老師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城市牛皮癬治理等項目,無一不與湖州本鄉本土的發展保持著緊密的聯系。
“我們要立足本土來搞科研,成為推動湖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要跟企業形成聯合體,企業發揮財力、人力、物力的優勢,高校發揮智力優勢,形成促進地方發展的合力?!鄙茖W學院教授王康成與湖州展望藥業有限公司聯合研究的科研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如今已投入批量生產,為企業創造了上千萬的產值。這樣的成績,讓這位土生土長的湖州人欣慰不已。
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同樣體現在學生的身上。2004年,湖州師院改革學生評價激勵機制,把學生獎勵經費的85%用于鼓勵學生專業成才和個性發展。如今,越來越多的在校學生加入到關注地方經濟發展的隊伍中來,他們通過調查研究進行科研立項,通過社會實踐付諸行動。從“湖州超市發展特征研究”到“湖州市旅游客源地市場調查和營銷對策研究”;從“關于安吉竹產業循環經濟產業鏈與競爭力分析與研究”到“歐美貿易壁壘對浙江出口貿易的影響”,學生們密切關注著地方經濟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和具體矛盾。2003年至今年的260多項校級立項中,有110多項是跟與地方經濟有較為密切的關系,占立總項數43%左右。在今年省科技廳公布的《關于下達2007高校學生科技創新(新苗人才計劃)項目中,湖州師院共有7項與地方經濟發展有關的學生科研項目獲立項資助。
在一年一度的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大學生們更把足跡印在湖州的每個角落。他們深入八里店移沿山濕地、下渚湖濕地、長田漾濕地等,為全市濕地開發做了大量基礎性的工作;他們走進社區,走近農民工子女,積極參與校內外社會公益活動,關愛社會弱勢群體疾苦……
揚長避短 實現共謀共贏
談及服務地方,不得不提湖州師院與湖州本土的三種不解之緣。這份沉甸甸的“人情”,擺在每一位師院人的心頭:
湖州師院生在湖州,在湖州已有92年的辦學歷史和50年的高等教育歷史,為地方培養了大量的教師、技術人員和地方行政干部,他們與母校有著特殊的感情。
湖州師院辦在湖州,到湖州各縣區為基層和農村服務方便快捷,為湖州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是零距離,可以隨叫隨到,及時服務。
湖州師院長在湖州,很大程度上是湖州地方自然、人文環境的產物,與湖州文化融合、相通,可以直接感受湖州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及存在的問題,可以從地方歷史特色、文化特色、社會特色出發,培養適應地域文化需要的特色人才。
每一位湖州師院人的心里同樣清楚:當前,高校培養人才、科學研究的職能發揮得比較出色,但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的職能發揮得不足。如果高校所具有的資源優勢能夠很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不僅能提高資源的效用價值,而且能提升所在城市和地方的知識品位、文化品位、精神品位和環境品位,實現互贏共進。
這是時代賦予的使命。在現實生活中,地方高校與地方經濟的發展更多表現為一種共生共榮的關系。從行政關系來看,湖州師院由省市共管,以市為主,學校教育經費的主渠道是由地方撥給。湖州市地方經濟發展的狀況決定所撥辦學經費的多少,而辦學經費的多少直接影響著學校的發展。在湖州師院黨委書記陳德喜看來,湖州師院能否在新一輪的發展中,主動對接湖州,搭建好服務平臺,揚長避短,獲得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各界人士的支持,是學??焖侔l展的關鍵所在。
“以前,我們是以人才輸送為主;現在,我們更多的是要定位在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直接服務。凡是新開設的專業,我們首先考慮是要跟地方經濟發展掛得起鉤來?!标惖孪哺嬖V記者,湖州師院現有26個一級學科,42個二級學科,在這些學科團隊中,材料學、遺傳學、環境科學、信號與信息處理、機械制造及自動化、旅游管理等應用和實用性學科和學科團隊占到了40%,另外還有生物新品種培育、特種生物遺傳多樣性的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智能信息處理、功能高分子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等與湖州生物技術、現代農業、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等支柱產業緊密結合的研究方向50余個。這些學科和研究方向與區域經濟密切結合,是學校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目前,湖州師院還在跟浙大、省淡水研究所進行緊密磋商,準備聯手為湖州服務。陳德喜認為,只有主動面向地方經濟建設主戰場,全方位介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深入服務地方的支柱產業和社會文化,以科研團隊為主力,以這些與區域經濟密切結合的學科和研究方向為載體,才能做好服務湖州文章,把高水平的論文寫在湖州大地上,也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雙贏。
厚積薄發 盡顯高校實力
作為一所地方性高校,湖州師院在融入湖州、服務湖州的過程中所取得的成績,早已可圈可點。在湖州百姓的心中,湖州師院正在成為推動湖州發展的人才庫、思想庫、知識庫、智力庫。
1999年來,湖州師院累計引進人才350多人,其中引進教授35人,副教授72人,博士32人。經過近年的努力和探索,學科梯隊逐步形成,教師的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和學緣結構進一步優化。作為全市的人才高地和“蓄水池”, 湖州師院功能初顯。
作為一所師范類院校,湖州師院原先的學科設置跟地方經濟建設的直接關聯度不強。為彌補這種先天性的不足,滿足地方經濟快速發展的人才需求,湖州師院致力于學科專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近年來,學校加強了電子信息工程、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電子商務、市場營銷等面向地方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的工科類、管理類應用性專業建設,積極增設生物技術、制藥工程、材料化學、物流管理等緊缺人才的專業。為配合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提升農村衛生服務水平,今年開始學校為湖州定向培養農村社區執業醫生。
近年來,湖州師院共承擔了55個為地方文化服務的市廳級項目,19個瞄準地方經濟產業政策研究的項目,17個為地方經濟社會服務的橫向項目。通過加強科技服務,積極建立校地、校企合作的關系,先后與浙江久立集團、湖州味源飲料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等簽訂了校企友好合作協議。2006年還與吳興區政府簽訂了科技聯絡員合作協議,為企業發展提供服務。
為充分發揮高校思想庫的作用,服務于地方政府的科學決策,湖州師院先后建立了13個校級研究所和3個與校外合作的研究所。2007年初,學校成立了湖州旅游研究所,創辦《湖州旅游研究》雜志,積極開展旅游產業研究。學校還舉辦了“皕宋樓藏書文化國際研討會” 進一步發掘湖州藏書文化內涵,宣傳湖州藏書文化的輝煌成就。
湖州師院還主動擔當起挖掘傳承地方文化的重任,參與湖州文化大市建設。學校多次面向地方舉辦專場文藝演出、畫展以及科普宣傳等,豐富湖州市民的文化生活。學校圖書館建設開通了“湖州歷史人物數據庫”,并為800多名湖州市民辦理了借閱證。校團委成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務總站,近三年共組織100多支小分隊在全省開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
在辦學過程中,湖州師院一直非常重視師范特色的挖掘、提煉,服務于全市的基礎教育。先后通過舉辦“小學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論壇、“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與名師教學展示”活動等,吸引湖州市眾多小學領導和教師參加。學校組織力量圍繞“促進農村教育的現代化、均衡化發展”這一主題展開調研,推動服務農村教育現代化工程。
學校也致力于全市成人教育事業的有效推動。通過拓展社會培訓領域,先后成為湖州市黨政干部培訓基地、浙江省民營企業經營管理培訓基地、湖州市企業經營管理者培訓中心,及多個職業考試中心與培訓中心。
凝心聚力 力求機制創新
成績有目共睹,困難也同樣擺以眼前。跟多數地方高校一樣,湖州師院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經歷了一個由被動走向主動,由單一走向綜合的過程。幾年來,在實踐與探索過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總體來看,學校的服務能力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實際,與學校發展的定位目標相比還存差距。這也是此次召開的服務地方工作會議急需探討和破解的難題——通過機制創新,打造平臺,有效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會后,學校將出臺《湖州師范學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服務地方工作的若干意見》和《湖州師范學院服務地方工作考核辦法》,建立學校服務湖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運行機制。依托政策導向,對服務地方工作顯著的教師在業績評價、崗位聘任、職稱評定、科研獎勵等方面予以傾斜。學校服務地方辦公室、各學院、各有關部門將在學校服務地方工作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根據各自職責和實際情況,積極爭取地方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的支持,建立學校與地方經濟發展相結合的協調機制。
培養人才是學校首要和主要職能。學校還將通過建立人才保障機制的抓手,集聚服務地方的高端人才。今后,湖州師院將在人才培養目標及人才培養的數量、類型、層次以及綜合素質等方面滿足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為地方特色產業、骨干企業輸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各類應用型人才,并按照人才和師資隊伍建設目標,采用內部挖潛培養、重點引進、團隊引進和柔性引進等方式,造就和集聚一批學科建設拔尖人才,形成結構合理的學科梯隊和師資隊伍,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在整合力量的同時,湖州師院也把眼光落在了建立服務湖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產學研合作機制上,力爭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找準自己的位置,發揮先導性和全局性作用,找準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切入點,實現產、學、研的緊密結合。同時,加強與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及社會團體的聯系,積極尋求湖州市及各縣地方科技管理部門的支持,尋找學科和產業對應結合的具有較強技術關聯和產業帶動性的重大項目,把學??萍紕撔屡c地方重大急需問題結合起來,積極探索服務地方的新路徑。
湖州師院要成功實現教學科研、服務地方兩大戰略,離不開平臺優化,離不開各種有利于成果轉化的信息交換機制的確立。學校將建設團隊平臺,以重點學科、重點專業、重點實驗室為依托,開展高水平科學研究;建設基地平臺,組建一批跨專業教研室的研究機構和研究基地,為科技創新提供肥沃的土壤;建設科技條件平臺,加強平臺的制度體系建設,在規劃和建設中體現“共建共享”的原則;建設信息平臺,加大對學校服務能力的宣傳力度,促進學校和企業的交流和了解;建設政策扶持平臺,利用配套經濟政策,鼓勵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通過建設資金保障平臺,吸收政府和企業的投入,使企業真正成為投入主體。
任何一種探索與創新都凝聚著集體的智慧。面對機遇和挑戰,湖州師院人深知,牢固樹立立足地方、依靠地方、主動為地方發展服務的意識,采取全方位服務的措施,把自己蘊藏的巨大知識優勢、人才資源優勢和創新能力優勢不斷轉化為國家的利益、地方的財富和人民的實惠,學校的存在和發展才會具有更加堅實的根基。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未來幾年的腳踏實地、真抓實干,湖州師院定能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域內走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