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湖州日報頭版以《百名教授撐起“人才糧倉”》為題,報道我校人才隊伍建設取得的成績。全文如下:
百名教授撐起“人才糧倉”
湖州師院教師高級職稱占比39%,居全省同類高校前列
記者 朱曄
“9年前,我們師院還是當當響的窮人家;如今雖不能稱富甲一方,也是相當殷實。學校這些年的努力,為湖州建了個 ‘人才糧倉’”。3月18日下午,湖州師院人事處李戰(zhàn)琴老師一邊梳理著為迎接50周年校慶準備的有關教師和職員的校史專題,一邊為天天打交道的數(shù)字中傳遞出的不凡信息感嘆不已。
從1999年跨入本科教育時僅8名教授的“窮家底”,到目前正高職稱100名、博士88名、碩士以上學位教師416名的人才儲備,短短9年時間湖州師院人才建設邁出了跨越性的一大步,也為綜合性大學夢想搭建了基本的人才框架。目前,學校碩士比達57%,高級職稱比達39%,均居省內同類高校前列,成為我市名符其實的“人才糧倉”。
“剛升本時,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師資不足、高層次人才匱乏,”陪伴著師院一路走來的人事處處長、師資辦主任程民教授感受更深。為了改變一窮二白的面貌,師院成立后學校召開的第一個大型會議就是師資工作會議。9年來,學校先后制定出臺了“中青年教師碩士化計劃”、“高層次人才梯隊計劃”、“教授培養(yǎng)計劃”、“博士培養(yǎng)工程”等,啟動人才強校戰(zhàn)略,通過人才引進和自行培養(yǎng)兩條腿走路的方式,實現(xiàn)高質量、高層次的人才儲備。
湖州師院領導求賢若渴,堅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千方百計引進人才,千方百計培養(yǎng)人才,千方百計用好人才。錢江學者劉太順教授是湖師院引進的拔尖人才,原是國內一流重點大學的教授、博士生導師,是國內多復變數(shù)幾何函數(shù)論領域的主要學術帶頭人。“我之所以決定來湖州工作,除了學校提供的優(yōu)越工作條件外,師院的書記、院長冒著大雪遠赴合肥真誠相邀令我感動。”任教湖州師院后,劉教授更是如魚得水,一方面專心教學科研,另一方面為申報碩士點積極準備。去年,劉教授還被聘為省高校特聘教授。經過幾年的努力,目前湖州師院700多名專任教師中,正高職稱教師100人,博士88人,碩士以上學位教師416人,其中省新世紀151人才13人,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15人,多項人才指標居全省前列。
“人才糧倉”的殷實家底,大大提升了湖州師院服務地方的底氣和能力。近年來,湖州師院百名教授紛紛將觸角滲透到了相關地方經濟建設、社會發(fā)展的方方面面。生命科學學院韓志萍教授的南太湖富營養(yǎng)化水域的生態(tài)修復工程,信息工程學院顧永跟老師開發(fā)的織里童裝城網(wǎng)上交易平臺,胡文軍老師開發(fā)的竹藝雕刻機、健身器材及家電的電腦控制系統(tǒng),生命科學學院王趁義老師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城市牛皮癬治理等項目,無一不與湖州本鄉(xiāng)本土的發(fā)展保持著緊密的聯(lián)系。
“以前,我們是以人才輸送為主;現(xiàn)在,我們更多的是要定位在為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直接服務。凡是新開設的專業(yè),新引進的人才,我們首先考慮要跟地方經濟發(fā)展掛得起鉤來。”校黨委書記陳德喜告訴記者,今年湖州師院新增了一個“園林”本科專業(yè),以期更好地為湖州新農村建設服務,學校現(xiàn)已有文學、理學、工學、管理學、教育學、農學等十大學科門類,26個一級學科,42個二級學科。在這些學科團隊中,材料學、遺傳學、環(huán)境科學、信號與信息處理、機械制造及自動化、旅游管理等應用和實用性學科和學科團隊占到了40%,另外還有生物新品種培育、特種生物遺傳多樣性的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智能信息處理、功能高分子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等與湖州生物技術、現(xiàn)代農業(yè)、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業(yè)和現(xiàn)代服務業(yè)等支柱產業(yè)緊密結合的研究方向50余個。這些學科和研究方向與區(qū)域經濟密切結合,正充分發(fā)揮“人才糧倉”的智力儲備向地方輻射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