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湖州日報6版以《在湖州,我們找到了第二個家》為題,報道我校災區新生在校學習生活情況。全文如下:
“在湖州,我們找到了第二個家”
我市高校迎來17名災區新生
記者 李華 實習生 徐坊
9月,全國各地的高校紛紛開學,迎來一批批“大學新鮮人”。其中,有這樣一群人特別受到注目,他們就是來自地震災區的大學新生。今年,我市兩所高校共招收包括少數民族預科班在內的災區學生17名,其中湖州師范學院錄取的9名災區新生已報到,湖州職院錄取的8名災區新生將于10月初報道。
他們初來乍到,在湖州的生活還習慣嗎?在學習上有什么困難嗎?……帶著對來自災區的大學新生的關心,近日,我們特意探營我市高校,了解他們在湖州的學習生活情況。
暢通災區新生報到路
9月6日,是湖州師范學院新生報到的日子。在人文學院開設的“綠色通道”咨詢處,一名男生正在詳細地詢問有關助學貸款的事宜,等老師解釋完申請條件、過程等,他才松開了眉頭,高興地說:“在來的路上還擔心著學費的事,沒想到綠色通道這么便捷地給解決了,心里的一塊大石頭終于落地了。”
這名男生叫小馬,來自5·12地震的重災區之一甘肅省,是湖州師院人文學院的新生。與許多災區的高考生一樣,他的家成了危房,他是在用塑料紙搭起來的帳篷里作最后的高考沖刺。付出終有回報,當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那刻,他與父母露出了災后最燦爛的笑容。但伴隨喜悅而來的也有擔憂,小馬清楚,對于災后一貧如洗的家而言,大學學費就如同天文數字。
湖州師院在第一時間想到了災區學生的困難,以電話聯系的方式調查災區學生的情況。每一通電話,負責招生的老師都巨細無遺地介紹了學校的政策、助學貸款的事宜等,詢問學生有何困難需要幫助,最后還留下了聯系方式。也就是這通電話,讓像小馬一樣的災區新生堅定了讀大學的選擇。
據了解,湖州師院和湖州職院都為災區學生開通了“綠色通道”,幫助災區新生順利入學,還將優先考慮他們的助學貸款及助學金問題。在湖州師院新生報道的那兩天,有4名來自災區的新生通過“綠色通道”報道。
于細微處關愛災區新生
報到那天,順利完成報到的理學院新生曉娜面臨著另一個難題:地震使得她位于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的家沒了,所有的家當都被埋在了廢墟中。雖然學費的問題通過助學貸款解決了,但她實在無力購買統一的寢具等生活用品。怎么辦?
就在她手足無措之際,理學院領導專門到寢室看望了她。了解情況后,學院領導及時送上了免費的生活用品及600元助學金,并鼓勵她樂觀地學習、生活。
開學這幾天,曉娜和其他的災區新生們都是在愛心的包圍中度過。老師們像親人一樣,經常找他們聊天,詢問一些生活上的事情以及需要幫忙的事情;同學們怕他們生活不習慣,上哪都拉上他們,一起幫著他們適應環境;室友們有好吃的好玩的,絕不會忘了他們,在許多小細節上默默地幫助著他們。
細細體會著大家的關心,許多堅強的災區新生都泛紅了眼眶,他們說:“這里的老師和同學真的很熱情,想到的、沒想到的都幫我們考慮好、安排好了。我們會盡快適應這里的一切,用好的心態笑對今后的每一天,不辜負那些幫助我們、關心我們的人。”
為了幫助災區新生解決燃眉之急、及早融入湖州的大學生活,我市兩高校將通過排查學校里的災區新生情況,及時發放生活補貼。除了給予他們國家規定的優惠政策外,學校還將加大幫扶力度,并優先安排勤工儉學崗位等。
“選擇湖州,我們不后悔”
來自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的女孩珊珊,這兩天可忙壞了,忙著熟悉新班級、忙著接受始業教育、忙著參加軍訓……雖然在還比較陌生的環境中,但她卻忙碌得很快樂,她說:“選擇湖州讀大學,我真得覺得很棒,我永遠不會后悔這個決定。”
原來一年前,珊珊考取了湖州師院的少數民族預科班,并在西南民族大學完成了一年的學習,準備于今年到湖州師院開始4年的大學生活。但是,一場大地震讓她的家面目全非,為了更好地照顧親人,她不得不打算放棄到湖州學習的機會,轉學回四川。學校的老師們聽到這個消息后,一直勸她不要放棄,并讓她到湖州實地參觀后再決定。
9月6日,珊珊在父母的陪同下來到了湖州師院。在新生報到的兩天中,她和父母參觀了學校的教學設施和生活設施,真切地感受到了學校領導和師生無微不至的關心與照顧,于是她在父母的支持下作出了決定:留下來,在湖州完成大學學業。
作出同樣選擇的還有另一名北川女孩小佳。當時也在西南民族大學讀預科班的小佳本打算留在北川當志愿者,但在親友的勸說下,她最終選擇了到湖州讀大學。她說:“到了湖州之后,我更堅定自己的選擇。畢業后,我還是想回去,以在這里學到的知識建設我的家鄉,但我肯定不會忘了湖州這個第二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