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湖州日報頭版以《湖州師院教授儲備9年增12倍》為題,報道了我校人才隊伍建設。全文如下:
湖州師院教授儲備9年增12倍
人才建設助推學校科研水平駛上快車道
記者 朱 曄
本報訊 2008年,湖州師院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立項近40項、市廳級以上項目50多項,并首次獲得省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全省13個項目中,湖州師院的項目名列第一,排在省內重點院校前列。省、市科技計劃項目立項數量、類別,雙雙創下歷年之最。據悉,在堅持不懈實施長達9年的“人才強校戰略”后,該校的科研水平按預期目標平穩駛上了快車道。
從1999年跨入本科教育時僅8名教授的“窮家底”,到目前正高職稱100名、博士88名、碩士以上學位教師480名的人才儲備,短短9年時間湖州師院人才建設邁出了跨越性的一大步,不僅“八”到“百”數量上的跨越,也為實現教學型綜合性大學夢想搭建了基本的人才框架,實現了質的提升。目前,湖州師院的碩士比達57%、高級職稱比達39%,均居省內同類高校前列。其中,有5人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9人獲全國曾憲梓教育基金獎;擁有省“151人才工程”和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28人;有全國優秀教師3人、全國百名“兩課”優秀教師1人、省級教學名師2人、省級教壇新秀4人、省優秀教師等省級先進個人33人次。
近年來,湖州師院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為指導思想,成立了由學院書記、院長掛帥的“校師資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由“一把手”親自抓。并專門成立了師資人才工作辦公室,重點做好全校人才發展規劃和引進培養工作。湖州師院黨委書記陳德喜認為,“在建設大學的過程中,增加投入和加強裝備固然重要,但是第一位的、起關鍵和根本性作用的是人才,是教師隊伍。因此,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學校先后通過實施345人才工程、318人才工程、526人才工程,一方面加強碩士博士生教師、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教授的培養,激勵全體教師奮發進取;另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采取政策傾斜,引進國內外高層次人才以及緊缺專業人才,產生強烈的吸引效應,提升師資隊伍整體素質,打造優秀教學團隊。國內多復變數幾何函數論領域的主要學術帶頭人——錢江學者劉太順教授等知名學者的加盟,大大提升了學校人才隊伍的檔次。經過多年的努力,湖州師院已構建起涉及10大學科門類、26個一級學科、42個二級學科的學科框架體系。其中材料學、遺傳學、環境科學、信號與信息處理、機械制造及自動化、旅游管理等應用和實用性學科及學科團隊占到了40%。另外還有生物新品種培育、特種生物遺傳多樣性的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智能信息處理、功能高分子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等研究方向50余個。一個與立足地方、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地方性教學型綜合性大學相適應的學科體系已現雛形。
豐厚的人才儲備,也帶來了科研水平的迅速提升。近3年,學校科研成果豐碩,承擔省部級以上項目85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8項,出版專著40多部,發表論文3000多篇,其中在國家一級刊物和國際權威刊物發表及SCI收錄論文200余篇,研究成果獲市廳級以上獎勵100余項。僅2008年,湖州師院就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立項近40項、市廳級以上項目50多項,并首次獲得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全省13個項目中,湖州師院的項目名列第一,排在省內重點院校項目前列。首次獲得省科技廳實驗動物公共服務平臺及分析測試公共服務平臺專項項目。省、市科技計劃項目立項數量、類別為歷年最多。同時,學校緊密聯系并積極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服務地方科研項目異軍突起,首次簽訂百萬元項目。另外,細胞工程研究所創新載體,即將獲得省科技廳“以獎代報”資助。
湖州師院還與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高校開展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進行校際互訪。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職教化者在師儒。”湖州師院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促進了學校的快速健康發展,為新時期新一輪的科學發展提供了堅強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