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了些成熟穩重,配合著柔和的線條,隨時掛在嘴邊的笑容,和董建新的對話就在進進出出前來租賃音響的穿梭中展開。角落里幾乎擺滿著了器材,電腦的顯示屏也一直亮著,旁邊貼著一張課表,董建新笑稱這是為了提醒自己按時上課。隨著來來去去的學生,這并不算寬敞的小工作室中總有一種忙碌卻別樣的充實。
一個關于“陽光醫療”的故事
董建新的大學生活由被調劑入學開始,07年,他收到了錄取通知書,然后由山東老家奔赴遙遠的湖州。開始做班級臨時負責人,后來做學習委員,每一個通知都確保通知到位,或者發短信,或者打電話,收作業,沒交的一遍一遍的催,收上來又按學號一個一個的排好。整個大一甚至大二上半年董建新每天早上起來必做的事情就是掃地拖地,可能是由于原則性太強,入學時班里很多人都不理解他的認真,甚至覺得他煩,但是“付出終有回報”,隨著時間的消逝,他的認真終于得到了認可和贊許,通過競選,大二時董建新成為醫學院社管會主席和學生會副主席,大三還成為了學生會主席。
作為醫學院的學生,董建新也經常到社區為居民們檢查身體,但他發現普通群眾并不能很好的掌握家庭護理的要領和技能,也不知道常見重要病癥的預防方法。血壓測量、口腔檢查等最基本的健康檢查一般居民也并不會按時去做。雖然在學校中也有一些類似的公益服務團,可是都沒有規范性的管理,于是董建新就萌發了成立一個能與專業結合的公益團隊的想法。“這是公益的角度,其次,這對我們學生來說也是一個進一步積累開展基層醫療服務活動經驗,探索醫學生服務社會與提高自身專業素質水平相結合的新道路的良好平臺。”
借著參加益暖中華全國大學生公益創意大賽的機會,董建新開始著手準備相關事宜。“最開始沒有人理解,也沒有同學幫忙,只能一個人悶著頭寫方案,字數有一萬多字,最終雖然沒能打入全國32強,但還是得到了權威評委的認可,獲得‘全國優勝團隊’的稱號。”基于這個方案,在沈國豐老師的大力支持下,董建新在09年的4月份成立了一支綜合性的公益服務團隊——陽光醫療服務團,這是我校第一支規范化的醫療志愿者服務的團體。團隊創建之初招收新人時,得到了同學的熱烈回應,當時報名的一共有五百多人,也給團隊的運作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現今陽光醫療服務臺已邁上正軌。
每當董建新帶領隊員們去敬老院為老人們檢查身體時,老人都會緊緊握住他的手,與他閑話家常,“能為他們做些什么,就覺得自己有了前進的動力,幫助別人,總是很開心的。” 陽光醫療服務團自創建以來先后與民政局、團市委、8家敬老院、10余個社區和6個村建立了合作關系或建立了實踐基地,團隊獲得“浙江省志愿者服務先進集體”等省市級榮譽5項。
暑期社會實踐達人
三年的暑假,董建新連續三年參加暑期實踐。大一大二連續兩年在安吉農村開展活動,大三時,董建新帶著陽光醫療服務團的隊員,一共八人組建了一個綜合團隊,參加浙江省“愛心暑我型公益比賽”。起初董建新在撰寫活動方案時,曾遭過同鄉的打趣:“浙江那么多高校,你怎么和人家競爭?放棄得了!”董建新聽后默然一笑,還是帶領著自己的組員把想法進行到底。
一個月的時間里,他帶領著隊員每天凌晨六點不到就開始起床準備一天的事宜,早餐都是在路上匆匆解決。整理資料,聯系中心血站,爭取物資和專業支持,發宣傳單,進行調查問卷,招募志愿者,配合獻血車,騎著動感單車在三縣兩村宣傳獻血知識,一連就是三十余天的重復。“工作時間最長的一天是在安吉,也許是我們的前期宣傳比較好,那天來獻血的有一百多人,獻血量達到了4萬ml。”當他們忙完所有的工作,乘坐獻血車返回學校時,已經十一點了,董建新和隊員們在獻血車內為一天的收獲高歌,但最終還是抵不過一天的疲倦,在車子的搖晃中沉沉睡去。到達學校,他們也無法返回寢室休息,在狹小的辦公室里,一張席子足矣,醒來,又是一天新的忙碌。“回想起來一個多月我都不知道是如何堅持下來的,他們竟然一個都沒有退出的,甚至沒有抱怨的!”所以在最后決賽現場董建新回答評委的提問時,講了一句:“作為隊長,我太狠了,很對不起其他七位隊員。”
每天十四個小時、二十天采血量29.65萬ml、715份調研問卷、267個志愿者招募、1500余人進行展板宣傳、10000字的調研報告,獻血量同比上升10.15%,這些數字已經說明了一切。最終在包括浙江大學在內的省內30余所大學的300多支隊伍中脫穎而出,最終在浙江電視臺的總決賽現場奪得桂冠,并從本次大賽僅設的6個獎項中,一舉囊括“最佳行動獎”和“最佳人氣獎”。這次活動后,董建新撰寫了《關于在湖州師范學院醫學院進行無償獻血長效機制探索試點的方案》,獲得了學院領導和中心血站的認可,試點工作正在進行中。“大學生相對集中,便于傳播無償獻血知識,容易接受新思想,還可以投身志愿者服務,產生連帶關系,可以獲得很好的公益效果,從而解決血荒問題。”
三年暑假董建新都參加暑期實踐,所以回家時間很短,去年是他父親60歲大壽,按當地的風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但是由于要提前回校幫老師做課題,進行專業實踐,董建新在家的時間只有10多天。臨走之時,一向很支持他的父親,反問了我一句“你現在只是一個學生,怎么會這么忙?就業之后不知道還會回家幾次?”董建新在談論這個問題時,坦然的表情不復,“所以我經常給家里打個電話,讓他們知道,我還在。”
“付出總比給予好”
“付出總比給予好”是在采訪過程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句話,這其實是一句西方格言,也是董建新對公益活動情有獨鐘的原因所在。在奉獻社會和接受社會救濟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成為社會精英,能為社會、為身邊的做點事情,做個有用的人,沒人會愿意成為社會的累贅。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也能體會到內心的快樂。在暑期社會實踐中,董建新總能照顧到隊員們的生活、學習、工作的方方面面,于是大家一開始都尊稱如大哥哥的他為“董大”,后來由于諧音,同學之間直接戲稱為“董爸”,在采訪過程中就有同學來敲門:“董爸在不?”董建新笑著說:“聽到這個稱呼其實很開心,至少這是他們對我的肯定。”室友眼里,董建新是個大忙人,“經常性的不在寢室”。陽光醫療服務團的指導老師沈國豐老師則親切的稱他“小董”,一直支持他將自己所學的知識與活動相結合,也希望他能在公益服務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在董建新心中,公益是人的本性。“讓座也是公益,我們做不了驚天動地的事情,但卻可以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雷鋒幾十年力所能及的做好每一件好事都不起眼。我們都不是偉人,但是我們可以向偉人看齊。如果說公益是我的夢想可能有點過,但我會把公益當成是一種事業來做。”
大一的時候董建新在暑期實踐的總結材料中,曾用一句話概括服務活動——“因為付出所以我快樂”。那是董建新第一次參加一個大型的志愿服務活動,那種鄉村的體驗、調研的艱辛以及隊員們的同甘共苦,對他的觸動很大。正是由于熱心、恒心,董建新才會在公益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他也在用自己的青春,為別人打開生活的另一扇窗。
(學生記者:杜羽茜)
中國·浙江 湖州市二環東路759號(313000) 浙ICP備10025412號
浙公網安備 33050202000195號 版權所有: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