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3水產中國——全國高校大學生行業聯合調研活動,我校大智若“魚”調研團隊以總分第一的成績榮獲一等獎,調研活動共有來自華南農業大學、海南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廣東海洋大學、上海海洋學院、山東農業大學、西南大學等13所重點水產院校參與。我校大智若“魚”團隊憑借較強的科研能力和專業水平,敢于吃苦,敢闖敢拼,最終在調研活動中譜就了一曲成功的凱旋之歌。
機緣巧合出征序曲
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工程專業大二學生兼大智若“魚”團隊項目負責人的丁林娜同學,這樣感懷團隊九人共同參賽路程上的點點滴滴:“一開始我和水產養殖專業幾個學弟學妹并不熟識,但經過八天的到處奔走,四個月的精心合作,最初的那種尷尬早已被七月的高溫熔化重鑄成默契了,而這種團隊合作默契的快樂,是不可與得了調研活動大賽一等獎的快樂等同而言的。”

大智若“魚”團隊是湖州師范學院唯一一支入圍調研活動的參賽團隊,它由生命科學學院指導老師邵仙萍博士,隊長丁林娜同學,隊員陸智斌等其他八位水產養殖專業的大一同學組成。而一位導師和九位的學生的團隊組成卻是一場機緣巧合。
活動于今年四月底正式啟動后,學院里的老師和同學紛紛報名參賽。水產養殖專業陸智斌等八位同學出于專業本色積極參賽,但由于“水產養殖專業”是師院2012年才剛設立招生的新專業,這八位同學要組成一個好的團隊就缺少一個有實踐經驗的學生帶隊負責人,這著實成為一個當時比較頭疼的事。擔任學院外聯部部長,曾獲浙江省物理創新競賽一等獎、單項科技三等獎,而且成績優秀,學生工作組織能力較強的大二學生丁林娜同學無疑成為了組建團隊的最佳人選。
通過隨機分配,邵仙萍博士成了這九位同學的導師,大智若“魚”團隊就這樣誕生了。很快,在邵老師的指導下,團隊在六月初填寫完成并提交了水產中國調研申請表。經過與中國海洋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海南大學等24所具備水產專業特色的高校代表隊的較量,大智若“魚”團隊成功入選活動,并與活動主辦方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簽訂了安全協議,進行了深入開展活動的準備階段。
生命科學學院在七月初舉行了暑期社會實踐出征儀式之后,團隊九位同學和老師開始了一系列的行程安排,為接下來長達一周之多的實踐活動出謀劃策起來。天氣的炎熱鋪成他們額頭上的層層汗珠,邵老師和同學們討論時一揮手汗水就散落一片。有時候實在太熱了,十個人就干脆坐在了地板上圍成一圈,對著各種資料,一邊抹汗一邊討論。“當時真的很熱,席地而坐給我們也降不了什么溫度,但是現在回想起來那種情景倒還真是一種獨家回憶!”
田間走訪百尋配方
七月十四日清晨,大智若“魚”團隊和朝陽一起出門,他們的身影和道路兩邊的樹影不斷交錯分離再交錯,就此踏上了實踐調研活動的征程。湖州周邊各甲魚養殖戶都會在天微亮之時就開始給甲魚喂飼料,為了能趕在田間地頭的甲魚養殖戶喂甲魚的時候和他們交流采訪并填寫相關問卷,邵老師親自帶領團隊同學徒步鄉村小道幾小時,教導幾位同學如何有效專業開展實踐與調研,引他們打造了活動良好的開端。

因為每個養殖戶扎點之間都相距較遠,丁林娜同學和八位同學走訪到每天白天的最后幾個小時,養殖戶就已經離開了扎點,總要面對接踵而至的失望。在后期徒步一個多小時走訪湖州龍馬飼料科技有限公司的階段,他們還遭遇了“閉門羹”。因為團隊成員們身著粵海飼料集團贊助的比賽統一服裝,龍馬飼料公司的相關負責人懷疑團隊到訪的目的純粹性,認為他們是粵海集團派來的商業間諜,最終拒絕了訪談。原本團隊想要了解龍馬飼料公司的飼料配比以更好地降低養殖戶養殖的飼料成本與負擔的期待也只好另寄他望。
一次次離開一個目的地,前往另一個目的地的時候,是最考驗丁林娜同學他們團隊的時候。陳怡雯同學這樣概括那段烈日下攔車的日子:“何謂艱苦,頂著大太陽一路攔車;何謂幸福,好心司機答應載我們一程。坐上大篷車的我們有一種流浪的感覺,但旅程總會帶我們去往更光明的前方!”
也是這樣的一段公路旅程,團隊九名成員到達了德清縣清溪實業有限公司。公司的王總接見了大智若“魚”團隊的成員們,帶領他們參觀了清溪花鱉養殖基地的生態養殖區,并為他們熱情介紹了“稻鱉共生”的新型養殖模式,分析了該種模式的大好前景。而偶遇北京大學相關專業學生的前來參觀清溪花鱉養殖基地,更讓隊員們興奮了一把,他們調研的熱情又高漲了幾番,更覺得那些歷日來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再苦再累笑容也會依舊燦爛!”大智若“魚”團體親身感受了甲魚卵培育室的高溫,相比室外的炎熱,培育室里的溫度給了他們不一樣的溫暖;看過小甲魚在沙土中慢慢孵化,那個過程充滿等待更充滿了對生命的期待,使團隊成員實踐的滿足感不斷膨大;參觀了浙江耀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水產飼料研究實驗室,深刻意識到基礎知識與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這一切都成為團隊不斷堅持下去的動力與支持。
細碎時光別出心裁
當問及和這么多國內頂尖的水產院校比賽角逐時心態如何之時,丁林娜同學說:“我們沒有特別害怕,雖然人家大學有幾十年的水產養殖專業的歷史,我們相對來說比賽沒有優勢,但是我們沒有見過他們的實力,而且我們師院可能沒有中國海洋大學這些學校優秀,但我們師院學生的能力不一定會比其他學校差。”

有這樣一種自信,再在比賽的細碎時光里密密編制活動歷程與成果,大智若“魚”團隊贏在實打實的積累。團隊九位成員在每天外出歸來之后都和邵老師仔細研討甲魚養殖與飼料配比相關專業性知識的解讀,并把白天的活動內容以圖片配以文字的形式編輯成微博發表在新浪微博上,與主辦方進行信息交互。隊員們分工明確又互相合作,輪流撰寫論文以及每天的報道心得,俞麗建、黃愛丹和李健同學負責整理調研問卷的信息,丁林娜和陸智斌同學整理由李穎芳和馬婷婷同學拍攝的圖片與視頻,陳怡雯同學負責總視頻的剪輯與制作。作為負責人的丁林娜同學還提前回校,花了整整二十天的時間,精心制作了大智若“魚”團隊參加調研活動的成果集,并將電子稿和之前制作的視頻寄于主辦方。主辦方對此大為贊賞,特此給所有的參賽團隊追加了一項“調研感想和個人總結”的流程。
邵老師表示:“我很得幸于和這樣一支吃苦耐勞的學生團隊一同參加這次比賽。暑期的天氣條件很惡劣,而同學們的熱情卻像溫度一般高漲,去面對各種專業性的障礙與不理解,還要克服陌生場所的適應癥,最后逐漸提高了調研的效率,不僅是我看在眼里的,同學們這種吃苦耐勞的態度更得到了受訪人員的贊賞。”

而學院水生生物學科帶頭人葉金云副校長作為此次調研活動的顧問,不僅為大智若“魚”團隊的及時反饋于他的情況作出指導意見,還積極承做團隊的經費報銷工作。他很鼓勵師院的師生去參加這樣的比賽,“參加這類學科行業聯合活動的意義是深遠的,對學生而言,可以加強團隊合作能力,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提升組織能力和實踐能力,實現自身的價值,引導他們關注水產養殖業發展,促進對水產養殖業了解,從而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實現水產專業與產業的無縫隙銜接。對學校而言,比賽讓社會知道師院的水產養殖學專業是很好的專業,提高了學校在全國范圍內的知名度,同時給水生生物學飼料與營養研究的老師,提供研究的方向和數據參考。對社會而言,調研報告關于養殖技術的說明,給甲魚養殖戶提供了技術參考,給養殖專家提供了最真實有效的科研數據,而病、死甲魚非法入流,會引起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可向龜鱉養殖協會反映了養殖中存在的問題。”
學生記者:周穎
中國·浙江 湖州市二環東路759號(313000) 浙ICP備10025412號
浙公網安備 33050202000195號 版權所有: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