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劉教授您好,您從事美學和文學理論的研究有近三十年了,您能談談這些年來您學術研究的成長歷程嗎?
劉方:我進入這個領域,先是從個人興趣愛好開始的。我80年代讀大學的時候正好趕上中國的“美學熱”,在這個契機下我開始對美學產生興趣,在大學讀書時開始研究美學。我的畢業(yè)論文是有關莊子美學的,而這篇論文也成為我第一篇公開發(fā)表的論文,這為我以后的美學研究奠定了基礎。研究生時我也是主攻美學的。所以以后我把這一興趣做為了我學術研究的主要方向。
其實我的學術研究是在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學術研究領域從研究生時的中國美學特別是禪宗美學到讀博時的古代文學特別是城市文學。近期我又在研讀考古學、藝術史、敦煌學等方面的書籍,希望自己的學術研究領域能不斷地拓展。
記者:您有多篇文章是研究中國古代城市文學的,那您研究的有關城市文化的美學思想對當今的城市文化建設有什么借鑒啟示?
劉方:古代城市的建設與生態(tài)息息相關,這個生態(tài)包括了自然的生態(tài)和精神的生態(tài)。古代城市如洛陽、臨安,它們不僅體現了一種自然生態(tài)的平衡,更是人們精神家園的寄托。現代所倡導的幸福感等精神文明的建設從古代城市建設中能得到借鑒。現在從農村到城市或城市之間的人口流動非常大,那么人們離開故土,對于他們精神依托的安放問題應受到大家的關注。今天我們的城市建設者開始注重城市生態(tài)問題了,但是往往忽視了精神生態(tài)的問題。城市居所,同時也應該成為精神棲居的場域,從中不僅可以獲得親情、安樂和友誼等精神慰藉,而且也可以獲得精神自由和精神解放,從而達到一種生命的詩性棲居。
記者:不少學生認為美學、文學理論課是枯燥乏味的,那您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如何進行課堂改革的呢?
劉方:美的現象是豐富多彩的,但是你要探索美的現象背后的秘密,那么它一定是需要運用智慧,運用抽象思辨能力去思考的,對于初學者會感到有些枯燥。我們聽一首動聽的歌曲,很美;但去探討美的本質是什么,美的起源是什么,我們怎么去體驗美,形成美的感受……這些又都是非常復雜的哲學和美學問題。所以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首先會讓學生想去了解美的背后的秘密,先讓他們對美學有向往;之后才是帶領學生深入美學,讓他們能享受到突破理論障礙之后的快樂。
我的課堂上,我會鼓勵學生自由發(fā)言,他們講的觀點可以不正確,但一定要有他們自己的思考。我的目的就是想像“百家爭鳴”般,讓同學們在討論辯駁中擦出思想的火花。現代的大眾娛樂淡化了我們的思考能力,所以我會注重開發(fā)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對生命的詩性之思。 我的教學改革也會注重一方面讓我的課程更好地適應今天的學生,另一方面也讓學生更好地明白我們到大學里來是干什么的,目的何在。
記者:“身正為師,學高為范”,您一直以教學嚴謹著稱,而您教的學生也大多是未來的語文老師,那您是如何把“德”、“才”融入到教學中教育學生呢?
劉方:人們常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這就要求教師自己首先做出表率。我至今仍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 我每年都大量購買學術著作,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理論……首先嚴于律己。我的教學理念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開闊的知識視野、高尚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歷屆學生都會認為我很嚴格,但我不會因為擔心學生對我的評價而去討好學生,教師應該有自己的職業(yè)操守、良知和道德底線。我一直認為作為學生起碼應該達到老師所教授課程的最低標準,真正愛學生是要對他負責任,而不是一味遷就。盡可能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盡可能去幫助學生,努力培養(yǎng)學生對于人生理想和生命價值的追求。這些我在踐行著,正在逐漸把它們融入我的教學中。
對于學生學習或進行學術研究,我的建議是:要下苦功夫;不斷開闊自己的知識和理論視野;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并且勇于實踐。我個人的體會是:勤奮和毅力而不是空想,是實現一個人的夢想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學生記者:汪淑英
中國·浙江 湖州市二環(huán)東路759號(313000) 浙ICP備10025412號
浙公網安備 33050202000195號 版權所有: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