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嚴格的老師,對學生的錯誤“零”容忍;她是慈愛的母親,每個學生都以“孩子”相稱;她是優秀的黨員,把“為人民服務”做為工作的準則。她受到老師學生的一致好評,卻不想被看得太特殊。她就像一杯清茗,看似平淡卻讓人品出彌久清香。她,便是醫學院臨床內科邵華教授。

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一定是在各個方面都能起到表率作用的。臨床內科學教師邵華老師就是這樣一個榜樣。“在教學方面,邵老師可以說是公認的第一,是值得我們每個老師學習的,但卻不是每個老師都能做到像她這樣。”臨床醫學系副主任王春生老師說。“無論是課前準備,課堂教學,課后總結,邵老師都做得極其認真仔細。她負責過《內科護理學》課程教學大綱的編寫,10至20頁的大綱要求,她寫了整整90多頁,每一個細節都力求清楚細致。”
作為黨員教師,服務最多的就是學生,邵老師對所有的學生都傾注了媽媽般的愛。作為內科學專業教師,邵老師會為學生對病例的一點疑惑反復講解,甚至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為學生額外輔導。作為班主任,邵老師則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除了專業課,她也向其他任課老師了解學生的情況,若是發現有學生存在問題,她會課下與任課老師溝通,有時索性直接帶著學生去找任課老師。她會說“我這個孩子不太聽話,還要你多關注啊。”真的就像媽媽為了孩子的成長去找老師一樣。一旦發現學生的問題,邵老師一定會及時解決,絕不容忍。正如現任醫學院教工第二黨支部書記的陳小勇老師所說,“作為醫生,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的生命,錯誤是決不被允許的。其他職業,你犯一個錯誤損害的可能是你個人,但是醫生若是犯錯誤,就是對許許多多人生命的損害啊,怎么能馬虎!”
在陳老師之前,支部書記是由邵華老師擔任的。任職期間,邵老師經常組織師生學習各種黨的理論和文件,提高黨員的黨性修養,弘揚黨的精神;關心每個學生,經常與積極分子談心,了解學生入黨動機;建立積極分子檔案,通過思想匯報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為了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的宗旨落到實處,邵老師還發揮專業優勢,經常組織學生進社區、老年公寓等地方開展醫療服務,關注人們健康狀況的同時也普及醫學常識。
醫學院學生誓言的第一句話是這樣寫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為醫者的職責便是救疾恤患。當一個個體患病后,由于疾病的痛苦和對生命的危害,患者來到醫院是渴望得到醫生和醫護人員的救治與幫助的,他們對醫生以性命相托。“生命是寶貴而不可復制的,生命有時又是很脆弱的。網絡上人們對‘幸福’的含義中就有一句話‘家中無病人……’。所以我們的責任重大,是對生命的負責。只有讓學生認清我們專業的特點,才能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懂得要學習、要知識,認真聽課,安心讀書。”邵老師說。
除了傳授醫學知識,邵老師更注重育人,把樹立良好醫德醫風的要求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貫穿在教學的始終。她授課前總是要求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從態度、傾聽、忍耐、同情、理解等方面,教導學生要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將學生培養成德才兼備、學識豐富、善于領悟及體察人生悲歡離合之情的新時代所要求的高素質和具有創新能力的醫護角色。余舟琪是邵老師班上的學習委員,與邵老師的接觸也相對更多。“邵老師對我們要求很嚴格。她最常對我們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們以后是醫生。’醫生面對的是人,所做的是救死扶傷,所以老師嚴格要求我們在各種疾病搶救和常見診療操作中,都要思維敏捷反應快、操作正確、動作靈敏和輕柔。”不過,也正是因為如此的高要求,讓余同學以突出的成績獲得了專業一等獎學金,也讓他對自己的專業更加熱愛。
盡管嚴格盡責,邵老師也不失慈愛。她熱愛自己的學生,把自己和學生融為一個大家庭。“但凡有班級活動,邵老師都會盡量參加。她說‘我們是一個集體,團體活動少一個都不行。’”余舟琪說。邵老師的心緒也是為學生所牽引的。“有時候我們聚餐,等了好久也不見她來,打電話問她怎么了,她說今天上課有兩個學生缺席,不高興,吃飯也沒心情了。”陳小勇老師舉了個實例。
也許是由于專科社區醫學專業是定向培養,畢業后的工作已經基本落實,該專業個別學生對學習的態度就不夠認真刻苦,得過且過。面對這樣的現狀,身為班主任的邵華老師并沒有放任自流,而是以一個醫者之心讓同學們自覺端正態度。
在學風建設上,邵老師結合專業特點,多次開展學習班會,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憑借自身8年豐富的臨床經驗,邵老師在講課時注重理論結合實踐,使繁瑣枯燥的醫學學習更生動有趣。“我希望我的學生充分理解醫學知識,而不是死記硬背,”邵老師說,“我們不是‘書到用時方恨少’,我們是‘書到用時已來不及’啊!”為醫者的責任心和媽媽般的耐心讓邵老師的班級學習風氣和學生成績受到一致好評,班級總成績名列第一,多名學生參加在編醫務人員的考試都名列前茅。邵華老師以心換心,不圖回報,以身為范,春風化雨,成功培養了一批批優秀學生,同時也培養了青年教師,為學科梯隊建設作出了貢獻。
雖然在今年9月,邵老師已達到退休年齡,但她依然選擇留下完成本學期的教學。“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老師,做的也都是我在自己職位上該做的事。我愛我的學生,也愛我的職業,即使退休,我依然熱愛湖師院這個充滿溫情的學校。”
學生記者:吳昕宇
中國·浙江 湖州市二環東路759號(313000) 浙ICP備10025412號
浙公網安備 33050202000195號 版權所有: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