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省教育廳了解到,我校將增設職教師資培養專業,今年先選擇“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師范)”專業開展試點,招生數量為40人。這將是我校首次面向全省開展中職師資培養。在此之前,浙江省只有寧波大學、浙江師范大學、浙江工業大學三所高校取得中職師資招生資格。
我校為什么要增設這個專業?在這個專業上有哪些優勢?考生填報這個專業需要哪些條件?這個專業的學生今后將怎樣培養?帶著這些問題,記者一一進行了采訪和了解。
學校積極服務職業教育發展
黨的十八大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職業教育關乎就業、關乎民生、關乎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特別是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邁進,迫切需要職業教育提供有力支撐。因而,職業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其社會地位和價值更加凸顯。2014年是我國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啟動之年,今年是開局之年。面臨新一輪職業教育的發展,師資建設必須先行。
我校歷經50年的發展,已形成以師范教育為底蘊,工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專業群為主要發展方向,涵蓋11大學科門類的52個本科專業的綜合布局,為學校服務職業教育發展,培養中職師資奠定了良好基礎。
“現在湖州市中職師資總量不足,空編率較高,而且現在大多為非師范專業,并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教師教育培訓,因此培養科班出生的中職教師迫在眉睫。”招生就業處處長陳國鋒說。我校作為師范院校,前期組織專人以湖州中職教育為重點進行了調研,對參與地方中職師資培養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確定了將中職師資培養和培訓工作作為師范教育的新增長點,實現與國家職業教育發展戰略的對接。“這也是緊緊圍繞我校高舉‘教師教育’和‘服務地方’兩面大旗的一個戰略舉措。”陳國鋒告訴記者。
師范教育與專業教育“強強聯手”
“在中職師資專業如此眾多的情況下,僅靠新增專業布點也是杯水車薪,因此,較佳的方式是師范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的路徑,這就要求培養高校必須具有深厚的師范教育底蘊和專業教育基礎,再選擇較為靈活的培養路徑。”在《湖州市中職師資隊伍調研和對策建議》的報告中,我校調研組這樣寫道。師范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培養的學生不僅具有較強的專業培養能力,又有較強的實踐培養能力,而且還能充分發揮師范院校的特色,進行教師教育課程的培養,加強學生在教學能力、專業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專業理念、師德、師風等教師自身素質能力的培養,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我校師范類專業每年的教師考編率大約有50%,師范教育一直是我們的強項。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需要學生的動手能力比較強,之前我們該專業畢業的學生也是企業的‘香餑餑’。”陳國鋒表示。
2006年,我校開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發展到現在,該專業已經是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新興特色專業、校級重點特色建設專業;2014年,學校正式成立工學院,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專業人才已經形成較好的專業集群,師資力量雄厚,結構合理。在專任教師中,除了有教授、博士,該專業還有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千人計劃”人選和浙江省優秀教師,并且還有外聘企業工程師兼職教師10余人,是一支發展勢頭強勢和發展前景良好的隊伍。
在硬件方面,本專業現有實驗用房面積3000多平方米,實驗儀器設備總值2000多萬元。建有校外實驗實習基地10余個,其中國家級、省級大學生實踐教育基地各1個,校級合作辦學基地1個、校級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驗區1個。本專業積極推進“工程實踐全程化”的改革措施。特別重視機械設計能力訓練,“機械設計”成為校首批教學模式改革示范性課程。
培育明體達用的“雙師型”人才
在國家對職業教育作出全面部署之后,我校提出要以中職學校師資教育為切入點,一方面通過培養中職師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另一方面在原有師范教育的基礎上拓展新的增長點的戰略思路,更好提升學校整體辦學實力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接下來,在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中職師資的培養上,主要按照“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的要求,采用大專業、小方向、模塊化、導師制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注意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注重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的全程化培養。最終培養具有“基礎扎實、特色明顯、社會歡迎”的具有機械工程師素質的“明達體用”綜合能力較強的中職學校專業課老師。
在培養過程中,學校將與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和一些機械企業等單位簽約合作培養機械及自動化類專業人才。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師范)專業今年將通過普通高考二批錄取。明年計劃納入‘三位一體’招生。我們還將積極探索,明年希望有更多的專業列入中職師資培養。”對于招生,陳國鋒表示。
記者:談錚渭
中國·浙江 湖州市二環東路759號(313000) 浙ICP備10025412號
浙公網安備 33050202000195號 版權所有: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