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是一個漫長艱辛的過程,有時枯燥乏味,有時一波三折,但我校有一批青年科研工作者迎難而上、披荊斬棘,奮斗在科研第一線,最終獲得了國家基金。在他們杰出的成績背后又有怎樣的故事呢?他們又有怎么樣的經驗與我們分享呢?讓我們一起關注青年科研工作者背后的故事。
魯衛東: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有十分材料說十分話
魯衛東老師主要擔任我校《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國政治制度史》以及《中國近代史》的教學與研究。2003-2009年,他在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歷史學系求學,入著名歷史學者周育民教授門下,先后獲得歷史學碩士、博士學位。自2009年8月畢業后進入社會發展與管理學院以來,魯老師潛心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學術研究方向是近代國家與社會變遷,主持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和教育部青年基金項目各一項,先后在《學術月刊》、《社會科學戰線》、《史學集刊》、《安徽史學》等核心刊物上發表文章。2013年入選“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學者第二期行動計劃”。同年,他的科研項目《民國中央官僚的群體結構與社會關系》獲國家社科基金。
學術研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過程中,興趣是最好的推動力。“做學術研究,尤其是人文類的學術研究,不僅要有強烈的人文關懷精神,也要有一個濃厚的學術興趣在背后支撐。這樣的話,你才能體會閱讀和寫作的快樂。當你發現一條珍貴的材料或者是能夠支撐你觀點的史料,其喜悅程度不下于發現‘新大陸’。”此說雖然夸張,卻也道出了人文社科學者對于這些“小發現”而累積的成就感的重視。魯老師說道,“歷史既有光鮮亮麗的一面,也有不堪入目的陰暗面,長期埋首其間爬梳材料,對研究者而言光有學術獻身精神那是遠遠不夠的,更要有強壯的體魄和愉悅的心情。”魯老師選擇用運動的方式保持自己健康的身心狀態,在激烈的足球對抗和團隊合作中尋求學術研究的動力。去年,學校教工足球隊成立,他是其中的元老隊員之一。
采訪中,我們偶遇了前來與魯老師商討論文的畢業班學生高青,她說,魯老師對科研嚴謹的態度讓她十分感動,這也是她選擇魯老師作為指導老師的原因之一。“歷史學科的研究與其他學科的研究不同,一定要建立在歷史材料的基礎之上,要有扎實的史料功底,才能做出好的文章。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有十分材料說十分話,不能弄虛作假。而且一般歷史的研究成果都出得很慢,所以,對待這樣的研究不能急功近利,要有溫和、容忍的態度,在自由的學術環境中自由地發揮。”魯老師說道。
目前,魯衛東老師手頭上的科研項目已經進入了尾聲,他又開始馬不停蹄地準備下一個研究項目。“我希望未來能夠組成一個團隊,畢竟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吳成龍:我想用我的努力和成績來回報家人的支持
記者走進生命科學學院水產研究基地的實驗室時,吳成龍老師正在埋頭分析近期將要結題的科研數據。吳成龍老師2010年畢業于中國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學專業,獲理學博士學位。2013年度被浙江省教育廳授予“浙江省高等學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稱號,系國家大宗淡水魚類產業技術體系——青魚和草魚營養與飼料崗位成員,浙江省淡水養殖重點科技創新團隊成員。吳成龍老師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1項、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1項、浙江省淡水養殖重點科技創新團隊自選項目1項。
“做水產類的科研一定要接地氣,科研成果服務于百姓、服務于產業才是我們科研的最大收獲。”吳成龍老師如是說。來到湖州后,吳老師從過去對鮑魚海參的研究轉為對湖州太湖特色之一青魚的研究。“魚類相比其他的禽類對環境污染比較小,能夠很好地在服務于環境和人類兩者間取得雙贏。”吳老師介紹道。
對于科研,吳老師可以說是到了癡迷的程度,無假期、無娛樂、無休閑,這就是吳老師科研生活的真實寫照。在實驗室里,我們看到了一張折疊床和一條被子。吳老師說:“每天晚上12點之前我是不會離開實驗室的,去年整個寒假我都呆在實驗室,有時候累了就在實驗室里小睡一會。”為了科研,吳老師不僅犧牲了休息時間,也犧牲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時間。“有時候家人也會有埋怨,但是我想用我的努力和成績來回報他們,而且他們知道這是我最愛的事業,也只好‘被迫’地支持我了!”吳老師笑著說。當談及科研過程中印象深刻的事時,吳成龍老師說道:“做水產研究的環境是很艱苦的,例如在夏天時,魚苗大棚里的溫度可達46℃,但是正是這樣的環境不僅鍛煉了我,也鍛煉了和我一起做科研的學生,很多學生跟著我做了一段時間的實驗后,不再嬌生慣養,家長也感到欣慰。”
“做水產研究,聯系的學科方方面面。”吳老師說,“我所取得的成績離不開我背后水生生物團隊和浙江省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和開發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的支持,不同的研究方面融合到一起,互相支持,其負責的老師們一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才是成功的最關鍵因素。”
羅亞娟:在合適的時間扮演好合適的角色
在2014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的立項名單中,來自社會發展與管理學院的羅亞娟老師的名字赫然在列。羅亞娟老師2013年6月畢業于河海大學社會學系,獲博士學位,于同年8月來我校任教,主要從事環境社會和農村社會學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在我校任教不到一年的時間里,羅亞娟老師憑借“長三角地區污染產業‘北漂’、‘西移’的社會機制及其社會風險研究”的項目成功申請到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對于環境污染,在自然科學界并不是一個難題,但是為什么在中國經久不治,并呈現出轉移現象。我的課題則是從社會學角度去探究環境污染及其轉移的社會成因。”羅亞娟這樣解釋道。
當談到如何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取得好成果時,羅亞娟老師謙虛地說道:“其實并不是因為我的能力比其它老師更出眾,這其中有一定的機遇和運氣,因為環境問題還是當下比較熱門的一個話題。同時,在一年內獲得深厚的學術積淀是不可能的,本科、碩士和博士階段11年的社會學專業訓練和研究積累,是課題申請的基礎。”
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大多都要為科研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從而無法顧及到家庭和親人。但是,羅亞娟老師卻能夠做到在合適的時間扮演好合適的角色,工作和生活兼顧。在學校里,她是傳道授業的老師;在丈夫面前,她是溫柔賢惠的妻子;在孩子身邊,她是母愛滿滿的母親。“每天早上送孩子去幼兒園后,就是我科研的時間。只要專注了,就會有效率,這樣就不會占用其它的時間了。下午3點后,接孩子回來,我基本上就是圍著他轉了。所以,我認為大學老師的身份還是給了我更多的自由和時間來平衡我的科研和家庭生活。”她笑著說道。
最后,羅老師對未來想要走科研道路的同學提出了一些建議。她認為,做科研工作要踏實,要能夠沉下心來;其次,要去鉆研人們所不知道的東西,這樣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我希望同學們要有多元化的理想,要有社會關懷和社會擔當,不要被當下過于功利的社會環境所迷惑。要讓興趣引領自己的人生道路,這樣才能調動起內心的激情。”羅老師寄語道。
學生記者:胡逸云 任玲 戴夢嬌
中國·浙江 湖州市二環東路759號(313000) 浙ICP備10025412號
浙公網安備 33050202000195號 版權所有: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