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校、院兩級畢業生就業工作體制,充分調動和發揮各單位在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主體與能動作用,日前,我校制定了文件《湖州師范學院學生就業工作考評辦法(試行)》,各學院也根據文件精神扎實推進就業工作。
那么學校是如何考評學院的學生就業工作呢?各學院對此又做了哪些努力?讓我們深入一線,一探究竟。
就業率:占比降低重質量
往年,學校對各學院學生就業工作考核主要從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和省內同專業平均就業率的比較、就業數據的真實可靠性以及對畢業生就業指導和幫扶情況等來進行評價,突出強調初次就業率。今年,我校將首次實行“大就業”評價體系,在該評價體系中,就業率僅占40%,整體占比減少,且就業率統計分兩次計算,根據省教育廳的就業率統計截止的兩個時間點(8月31日和12月31日)按實際就業率統計,占比分別為50%。
“我們不僅要看就業率數據,更要注重畢業生的就業質量,有利于推動和優化我們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就業創業指導工作,以及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招生就業處副處長黃翠紅表示。
“育人工程”:滿意才是硬道理
“大就業”質量評價體系注重為學生的及時就業提供助力,為學生的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其延續時間不僅為學生畢業當年,還包括進入大學以來的職業規劃教育、創業教育、實習實踐、就業指導以及畢業三年內的就業情況反饋等。
為調查學生對就業指導工作的滿意度,招就處將請第三方麥可思研究院對當年畢業的學生進行抽樣調查,隨機抽取10%的畢業生按7級滿意度打分,了解學生對所在學院就業工作的評價,并將調查滿意度作為考核依據之一。
大四畢業生小曹說道:“今年新推出的《辦法》,給即將就業的我們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而且也可以為學弟學妹們打好路基,個人感覺還是相當不錯的。”
量化打分:學校學院齊參與
在本次學生就業考評體系中,學校和各二級學院從“領導重視、制度健全”、“管理規范、信息暢通”、“課程引導、調研常態”、“渠道拓寬、市場拓展”、“工作創新、成效明顯”這5個方面,以客觀、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對學生的就業情況通過量化打分進行全面考量。學院對照年度工作計劃進行工作總結和自我評價,學校將組織考評組聽取學院匯報、實地調研,全面考察學院的就業工作。考評滿分共計200分,其中學院就業工作量化評分占100分。
對于這份新出臺的文件,各學院領導也是相當重視,記者了解到,外國語學院在2015年初商討本年度工作要點時已將就業工作列入年度常規重點工作,并確定了2015屆畢業生就業率力爭超全省同專業平均水平的工作目標;信息工程學院成立以黨政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的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小組成員明確分工,定期召開就業工作會議,并作好記錄和宣傳。
生命科學學院黨委副書記沈健坦言,這份文件是一次全面考核,非常細致且具拓展性,對他們的工作,尤其是相關輔導員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學院落實:多措并舉顯成效
各學院圍繞“大就業質量評價體系”這項“育人工程”,積極開展各項工作,在推動學校就業工作轉型發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商學院通過加強創業通識教育、組織跨境電商達人訓練營、建立模擬實戰+實習就業結合的校企合作培訓班等,已經打造出“校內項目選撥—各級學科競賽鍛煉—實驗室孵化—創業園入駐—企業注冊”的經典模式,為學生從“創業想法到創業行動再到創業實踐”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導。信息工程學院強化《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建設,在全院范圍內組織老師參加與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相關的培訓,提高對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的能力,而且近50%的學生報名參加了學校SYB創業培訓,增加了創業意識。工學院大力拓展就業市場,加大就業基地建設,先后與湖州上電科電器科學研究有限公司、湖州宜可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振興鑄造有限公司、浙江群展精密緊固件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簽訂實習、就業協議,并通過“請進來、走出去”,將畢業生“組團”進企業應聘等舉措,及時收集發布地區和行業、集團人才需求“打包信息”,密切學生與用人信息的有效對接,實現學生與企業單位在互動中雙向選擇。外國語學院首次與施強集團合作在校內組建成立“施強班”,進行訂單式人才培養,為企業儲備合適人才開展職業技能訓練,更是為學生就業拓展人才銷路。
“各學院都在為學生就業工作而兢兢業業,我們學院也不甘落后,爭取為學生提供更好的職業素質培訓。”商學院黨委副書記黃薇談道。
通過一系列教育和實踐, 今年學生申報入駐創業園的創業項目共計49個,比去年增加31個,而且與專業相關的項目增多了,項目的技術含量上升了,項目質量提高了。
黃翠紅表示,我們的學生只要想就業,找份工作是不難的,但是要想找一份滿意的高質量的工作還是有難度的。所以,作為高校就業工作者,我們要不斷創新就業工作模式,要引入第三方加大就業數據的調查和分析,要從生源與培養質量角度聚焦專業、聚焦核心課程倒逼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提高我們的人才培養質量。作為學生,一要做好大學四年的個人生涯規劃,二要把學業學好,三要有創新創業意識,有吃苦耐勞精神,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告別眼高手低。
學生記者:朱雅倩 王麗君
中國·浙江 湖州市二環東路759號(313000) 浙ICP備10025412號
浙公網安備 33050202000195號 版權所有: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