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生活動中心服裝與服飾實驗室里,總能看到窗內些許同學站在那里,手里拿著一根竹棍,在旁邊的池子里攪拌著什么。在寓教于樂的良好氛圍下,在動手又動腦的學習方式中,藝術學院第一屆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同學們正在學習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
這是一門手工印染課,主講教師徐崔春把理論課堂搬進了實驗室,徐老師提到自己的課程設計思路:“藝術設計專業需要敏銳的藝術感覺捕捉能力和對傳統工藝的深入認知。當下的大學生多為90后,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會嚴重消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現代教育理念中,特別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老師也參與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去,培養學生學習的主人翁態度。這有利于保護學生的天性和求知欲,有利于學生個人專業素質素養的養成和藝術特質的培育。
手工印染包括扎染和蠟染,這兩種印染方法都是少數民族傳統的手工技藝,是用植物染料染布。
課堂上,同學們首先裁剪一塊適當面積的純棉麻布,在布料上設計一幅圖案,用水洗筆把圖案畫在布料上,然后用扎染線把圖案的邊緣線縫起來,用力拉緊,打上結,放入染池印染。同學們需要在染池中依次放入染料、還原劑、固色劑,用竹棍攪拌至藍綠色,把做好的布放進染池,用竹棍壓好,經過三四次的浸泡與晾曬,最后把布取出,待布料干透后清洗、拆線。被線封住的那些地方就會是布的原色,而沒有被線縫到的地方則被染成藍靛色。染成之后的布可以做方巾、衣服、被面等等。“在手工印染課程的學習中,感覺自己像蠶,一口一口地吃著桑葉,慢慢消化,最后破繭成蝶。”一位同學評價說。
不同的工藝技巧和方法特點各不相同,適合創作的作品內容也不盡相同。徐老師根據實驗室的實際條件,引導學生進行分主題作品創作,例如蠟染作品可分為黃酒、水鄉等主題。在提高學生作品內涵方面,可以系列化地進行創作,避免總是拘泥于牡丹、松鶴、梅、蘭、竹、菊等傳統圖案。一位同學拿著自己的作品《太湖之韻》回味著學習過程。“很多同學的作品選材新穎,技法多樣,具有鮮明的江南特色,具有極高的藝術品味。”徐老師評價說。
上完課后,同學們都拿出手機把自己上課的成果拍照保存下來,發送到朋友圈和大家分享。大家都說這樣的教學形式很直觀、很具體,每個人都參與進來,與老師充分互動,在動手操作中實踐書本上的每一個知識點,看著自己印染的一塊塊布逐漸成形,特別有成就感。
《手工印染》課程主要分扎染和蠟染兩大部分,共64課時,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方式,寓教于樂,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這是藝術學院設計系在“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的思想指引下花大力氣實施的一項課堂教學形式改革項目。讓學生親自動手去體會專業知識,用眼睛去見證科學道理的發生。這讓原本枯燥乏味的課堂顯得有了生機和活力,學生不再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去了解、探索知識。
這種“綜合講授-實驗驗證-討論總結-作品創作”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更好地聯系實際,獲取實踐經驗,開展自我學習和自我探索,有效培養學生正確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生分組分技巧制作作品,在課堂上把自己在實驗過程中總結的一些小經驗、小技巧進行交流,教師結合基本理論進行講解,學生可以互相借鑒學習,提高學習效果,有更多的經驗和精力進行作品創作。
通訊員:董聯斌 學生記者:施晗曉
中國·浙江 湖州市二環東路759號(313000) 浙ICP備10025412號
浙公網安備 33050202000195號 版權所有: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