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教育部公布的2015年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立項結果中,我校獲得9個項目,其中規劃項目3項,青年項目4項,自籌項目1項,專項任務項目1項,在全國范圍內335 所高校中排名第88名。
本輪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我校共申報31項,立項率為29%,高于全國平均立項率13.4%。其中,我校青年項目申報數占我校申報總數的58%,表明青年教師科研熱情和水平在不斷提升,青年教師的學術水平正逐漸得到認可。
教育學科:三炮齊鳴收獲頗豐
本次獲批項目涵蓋7個學科,其中,教育學3項,心理學、新聞與傳播學、中國文學、藝術學、馬列•科社、交叉研究各1項。教育學學科一馬當先,李茂森老師的《縣域內城鄉流動教師身份認同研究》項目,高鸞老師的《教育博士生學習的勝任特征及社會支持網絡研究》項目,何閱雄老師的《高校教師專業發展有效性評價研究與實踐》項目都成功立項。
“在目前的教育背景下,博士教育作為整個教育鏈條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具有很大的輻射作用和研究價值,弄清楚教育博士生學習的影響因素可以為改進博士生培養制度提供理論依據,從而更好地促進博士生的學習,”教育學博士高鸞老師向記者詳細介紹了她的研究項目《教育博士生學習的勝任特征及社會支持網絡研究》。
“這個項目研究的核心是教育博士生如何進行學習和開展研究工作、如何在學術共同體中交流與反思、如何克服各種困難獲得學術上的成長。我們擬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前期工作主要為質性探究、后期工作重點為量化數據驗證,在質性探究階段主要運用的方法是扎根理論。”高鸞博士解釋道,“扎根理論是指不套用任何宏觀大理論,直接從田野資料入手,通過對資料的分析和歸納形成概念,進而上升到理論,扎根理論建立在實用主義的基礎上,要形成解釋性的分析。這個項目的研究要在廣泛收集教育博士生學習生活資料的基礎上,通過系統的研究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
學術研究是一個繁忙而漫長的過程,在這過程中,興趣是最好的推動力。“做研究要找到能夠打動自己,找到能夠讓自己在研究過程中感到有意義的項目,這樣才能保持研究熱情。在進行學術研究前,研究者必須經過規范的方法訓練,要有嚴謹的研究設計。在研究過程中也要不斷進行自我學習,要不斷提醒自己擁有積極良好的心態,始終呈現真實的東西,并通過研究將人事物等推向更好的方向。”高鸞博士說道。
成功立項的何閱雄老師表示,學校制訂的《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繁榮計劃》為教師們科研工作提供了極大便利,加強了人文社科的科研力量,在資金、政策方面的優惠條件也鼓舞了許多青年教師積極參與科研工作。“學校目前文理并重,對教師進行有效性培養計劃如火如荼,學校對教師讀博全力支持、給予老師進修的機會、支持教師在職學習。同時,給予了教師寬松的研究環境,讓老師有進行學術研究的時間與精力,這就是我校教師科研成功的外在條件。”何閱雄老師說道。
老教授&新博士:攜手并進共創佳績
在我校成功立項的9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中,立項者既有年逾花甲的老教授,也有生機盎然的新博士。
文學院宋萬林副教授是長期從事新聞教育的一名老教授,他談到自己的項目《媒介融合時代地方高校新聞教育目標轉型與路徑選擇研究》時說:“思考與關懷教育的本體問題,應是教育者永無止境的倫理追求,這種倫理追求是對教育本質屬性的深刻思考和實踐探索。在教育教學中深切感受到當代新聞教育,尤其是地方高校的新聞教育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上都滯后時代的腳步,沒有成熟的自成體系的新聞教育理論、新聞教育與新聞實踐“兩層皮,存在嚴重的相互不適應。在媒介融合快速發展的今天,新聞教育顯得發展乏力。早在2006年時就有此想法,當時我申報成功了我們學校的校級課題‘全息式高等新聞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研究’,在此課題的基礎上,多年來從未間斷對新聞教育的思考,并在新聞教育的實踐中不斷嘗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前期成果,從而促發了這個課題的形成。”未來宋萬林老師計劃總結提煉自己多年來對新聞基礎理論的思考與實踐,爭取在新聞學理論領域有更多的作為。
剛來我校工作不久的藝術學院韓超博士和文學院馬強博士可謂后起之秀。韓超博士在選題中提出“設計關懷貧困群體”,他表示,通過近幾年的研究發現,國內對于弱勢群體的關懷相比發達國家還比較欠缺,在設計理念方面表現也非常突出,在我國古代,“設計”主要是針對精英階層、皇族、文人、士大夫等使用的精美藝術品,進入現代社會,特權被打破,每個人都應該有權享受設計所帶來的美。但是對于貧困的人來說,可能受各種因素制約,難以享受這樣的設計之美,所以,這次的課題就是基于這方面的研究。在這次課題申報的準備中,韓博士利用暑假專門去安徽山區考察了如何用設計幫助人們脫貧致富,比如在一些有未開發旅游資源的貧困地區,往往會有一些頗具年代感的老房子,通過設計,將傳統與現代相融合,同時秉承了綠色環保的理念,讓老房子變得時尚而重煥生機,吸引游客旅游休閑,為當地百姓帶去更多的收益。這些關懷貧困群體的設計,也充分體現了公平、正義的倫理原則。
關于人文學科的研究,文學院馬強博士闡述道:“人文學科研究對社會的直接推動作用也許并不那么迅速、明顯,有些理工科研究者甚至還會質疑我們人文學科研究的必要性,但是,借用著名學者蔣寅老師的話‘文學研究的最大功用就是無用’,所以人文學科研究者要耐得住寂寞。在科研動力方面,一是要培養興趣,二是承受一定壓力,因為教師和學生一樣是要接受考核的,把二者結合起來就可以了。”
學校:大力推進人文社科繁榮發展
教育科研是反映一所大學是否真正與時俱進的一個重要標志。2012年11月,學校召開了首屆文科大會,并啟動實施《湖州師范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繁榮計劃》,成立由校黨委書記、校長擔任組長,相關校領導及人文社科處、學科處、人事處、教務處、宣傳部等職能部門負責人組成的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繁榮計劃領導小組;由校社科聯負責人、文科學院負責人、人文社科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組成校人文社會科學專家委員會。學校每年專項撥款300萬元支持計劃實施,主要用于資助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預研究項目、學術著作出版等。學校還配套出臺了《湖州師范學院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培育和管理辦法》、《湖州師范學院人文社科預研究項目管理辦法》、《湖州師范學院人文社科學術著作出版資助管理辦法》、《湖州師范學院人文社科學術交流活動管理辦法》、《湖州師范學院人文社科成果獎勵辦法》等文件,為我校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繁榮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為鼓勵支持引進的博士能盡早投入研究,在他們剛進校時,學校就會給予一定的科研啟動基金,為他們提供良好的研究環境,讓他們有充足的時間與精力進行學術研究,并發動老教授對新教師進行科研指導。學校對教師讀博全力支持、給教師創造進修的機會、支持教師在職學習。在項目申報上,學校和學院組織相關老師、校內專家給申報者提供建議,并邀請國內同行專家進行專門指導。
我校教師積極參與科研活動的熱情,與國家和學校大力促進科研的導向是分不開的。政治學院李智曄老師說:“重視科研的學校才能進一步發展,相反,如果一個學校絲毫不重視科學研究,那么一定不是好大學。大學老師與同學們的聯系是多方面的,不只是守在教室里。另一方面,老師會因為從事科研而擴展課堂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同學。”
學生記者:鄧方舟 王麗君
中國·浙江 湖州市二環東路759號(313000) 浙ICP備10025412號
浙公網安備 33050202000195號 版權所有: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