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對象介紹:
劉太順,二級教授,理學博士。現為國家“萬人計劃”特聘專家、國家教學名師、省高校特聘教授(錢江學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兼職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長期從事多復變函數論的研究工作,為“十二五”省高校重點學科和“十三五”省一流學科的負責人;先后在中國科學、J. Reine Angew. Math.、Math. Ann.、J. Geom. Anal.和J. Anal. Math.等刊物發表論文90余篇,其中SCI收錄70余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1項、省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其他省部級科研項目4項;研究工作先后被8部學術專著和1部研究生教材引用;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自然科學二等獎、浙江省科學技術一等獎和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一直從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工作,為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國家“教學工程”本科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國家精品課程、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和省高校教學團隊的負責人;先后為本科生講授“數學分析”、“復變函數”和“代數與幾何”等課程,為研究生講授“實分析與復分析”和“多復變數函數論”等課程;已培養博士研究生14人;主持國家級教改項目4項、省部級教改項目4項,出版教材1部,發表教學論文10余篇;獲浙江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安徽省教學成果一等獎、華東地區大學出版社教材和學術專著一等獎。

問題一、劉教授,請問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什么?學校想要培養什么類型的人才呢?
答: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的目標很明確,是面向基礎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牢固的專業知識、扎實的實踐能力、強烈的創新意識、深厚的人文底蘊和寬廣的國際視野的中小學數學教師;對渴望進一步深造的同學,鼓勵他們繼續攻讀研究生學位。我們主要是想培養為地方基礎教育服務的優秀人才,以彰顯學校“明體達用”的人才培養特色。
問題二、劉教授,請問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的建設情況如何?
答: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是學校的品牌專業,創建于1958年,是學校最早的專業之一。1994年成為學校最早的兩個本科專業之一,2012年成為學校首個一本專業。2003年入選省高校首批重點建設專業,2008年成為省內數學類唯一的國家特色專業,2012年入選國家“教學工程”本科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和“十二五”省高校優勢專業,2016年成為 “十三五”省高校優勢專業。2016年我校的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在中國校友會網上排名全國89強,被認定為四星級專業;在武漢大學的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中,排名全國第62位。因此,我們專業在全國同類高校同層次專業中具有較為明顯的優勢。
問題三、劉教授,請問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的師資隊伍如何?
答:總體而言,我們的師資隊伍教學水平高、科研能力強,為培養高質量人才提供了強大的人才支撐與智力支持。
我們現有教師27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9名、博士17名;擁有省內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之外唯一的國家教學名師1名、曾憲梓高師院校優秀教師一等獎獲得者1名、省優秀教師2名、省高校優秀教師1名、省“育人獎”獲得者1名、省“三育人”先進個人1名和省師德標兵1名;擁有國家“萬人計劃”特聘專家1名、教育部“長江學者”1名、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1名、省高校特聘教授1名、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3名、省“151”人才第一層次1名和第二層次3名、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4名、兼職博導3名和碩導5名。
教師先后主持國家級教改項目5項、省部級教改項目10余項、省高校教學團隊1個;發表教研論文60余篇,出版教材20余部;獲浙江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有國家精品課程1門、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門、省精品課程4門。教師先后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20余項、省部級科研項目30余項、省高校創新團隊1個;發表SCI收錄論文40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3部;獲浙江省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教育部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
我們專業還聘請了一批中學數學名師、名校長、教研員為理學院“啟元”客座教授,建立了“接二連三”校地共育優質師資的長效機制,不斷夯實校地共育的基礎,構建了數學師范生“嵌入式”教師職業教育體系,為學生師范技能的提升和教師職業素養的養成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問題四、劉教授,請問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有什么培養特色?
答:多年來,我們專業以“厚基礎、強實踐、重職業、顯特色”為指導思想,不斷創新以數學師范生“專業化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為主線的人才培養模式,努力推進“師范教育”向“現代教師教育”轉型,培養優質的中小學數學師資,是浙江省基礎數學教育人才培養的主要中心和基地之一,為全省數學教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我們專業的人才培養成果在2014年獲得了浙江省教學成果一等獎,提出了數學師范生“四協同”人才培養新模式,即大學和中學協同共育、“3+X”課程體系協同建設、數學教師與未來教師協同發展、數學能力和師范技能協同培養。以此為基礎,我們在“十三五”期間又增加了“專業教育與社團工作協同促進”,將“四協同”的培養模式進一步擴展為“五協同”。接下來,我們將結合人才培養的新需求,融入新的建設元素,構建全面素質能力提升的教育生態,切實推進“五協同”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探索,培養卓越的中學數學教師,使培養優秀人才這一目標落地生根。
問題五、劉教授,請問目前該專業的辦學成果如何?
答:總體來講,我們專業的辦學成果很豐碩。首先,我們拿到了許多國字號的建設項目,譬如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國家級特色專業等,這些對學校來講都是重大突破。其次,我們建設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學科研隊伍,有國家教學名師、國家“萬人計劃”特聘專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省“151”第一層次人才等一批高層次人才,這在同類院校同類專業中也比較少見。第三,從學生培養上來說,我校數學專業的就業率在同類院校同類專業中具有一定優勢,也有學生考取浙大、中科大、北師大等名校,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比較強。第四,我們也十分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學生在科研論文發表、學科競賽獲獎等方面也有較好的成績。
問題六、劉教授,請問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的發展前景如何?
答:我認為這個專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因為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各行各業都需要用到數學,特別是在現在這么一個大數據時代,數學就顯得尤為重要。數學作為一個比較熱門的專業,在IT行業、金融保險、統計分析上都有它的用武之地。因此學習數學專業,不僅僅局限于當老師,如果進一步深造,可能會有更寬廣的發展前途。同學們還可以考慮攻讀數學、金融、計算機、工商管理等專業的研究生等。所以,我認為這個專業是充滿希望并且值得大力發展的。可以預見,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市場對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人才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多,其就業前景比較廣闊。
問題七、劉教授,您認為我校的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與其他學校的同專業相比具有哪些競爭優勢?
答:首先,我們學校的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層次比較高,是國家級特色專業、國家本科綜合改革試點專業,這樣的建設平臺在省內就數學專業而言獨此一家。再者,我們的學科、專業、師資在省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數學專業是“十二五”省重點專業和“十三五”省優勢專業,數學學科是“十三五”省一流學科,擁有國家教學名師、教育部“長江學者”、“萬人計劃”特聘專家等一大批優秀教師,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師資力量。
問題八、劉教授,請問目前學院是否有開展一些項目或活動來提高該專業學生的能力呢?
答:我們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較為廣闊的平臺,譬如今年由數學專業資助派出兩位學生去日本山口大學進行短期交流,定期派出學生到蘇州大學、浙師大進行交流學習,鼓勵學生走出去,培養學生具有寬廣的國際視野。我們實現了教師科研項目與學生科研項目的對接,讓學生對學科前沿的研究工作有一定的了解,通過學術討論班,指導學生開展科學研究,公開發表學術論文。我們還成立了數學建模、高等數學等的競賽教練組,指導同學們參加學科競賽,也獲得了較為可喜的成績。在師范技能訓練上,數學專業也撥出了專項經費,定期邀請中小學名師來校講學,開設中學數學教育教學課程,并讓學生到中小學進行教學參觀和實踐,觀摩中小學教學教研活動,并實現了教育見習的常態化。
問題九、劉教授,我們專業目前已經有哪些優秀的畢業生呢?
答:我們專業許多優秀畢業生目前已成為中學一線的骨干教師與核心力量,例如2000屆畢業生江衛華現在是長興煤山中學校長、浙江省教壇新秀,獲得過全國初中數學優質課比賽一等獎;2003屆畢業生石小麗現在是桐鄉一中教務處副主任、嘉興市名師,獲得過全國高中數學優質課比賽一等獎。在我們的畢業生中,涌現出了以牛津大學終身教授錢忠民為代表的一批杰出校友,還有在浙江大學、上海大學等高校工作的知名教授。2000年以來,我們也培養了不少優秀的數學人才,譬如2001屆雷君考取了德國哥廷根大學的博士,2007屆趙鐵洪考取了巴黎第七大學的博士,2008屆施會強考取了美國埃默里大學的博士,等等。
問題十、劉教授,請問今年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對招生對象有哪些要求呢?
答:首先,我們希望學生要對數學感興趣,因為有興趣才會有動力,就能靜下心了學習,就能夠成為一個比較優秀的數學人才。其次,我們希望學生擁有寬廣的視野和樂觀的心態,要有高遠的志向,有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最后,勤奮是必不可少的,數學是一個嚴謹的專業,不可以模棱兩可,要真正的懂數學,勤奮是必需的。華羅庚先生曾說過“天才在于積累,聰明在于勤奮”。
問題十一、劉教授,有沒有什么話想對有意向報名本專業的同學們說的?
答:很多同學覺得數學專業枯燥、抽象,但是當你擁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時,數學還是很有趣、很好玩的。在數學學習中,就好像給了你道具和劇本,而你就是導演。你只要按照一定的規則去演繹推理,就可以做出很多有趣的事情。數學的魅力不僅僅是具有理論意義和學術價值,還有廣泛的應用性,深深地融入社會的方方面面,就在我們身邊。“將復雜的事情簡單化,大道至簡,用數據說話”,當我們聽到這些話時,其背后往往有著數學的身影,所以我們為什么不多學點數學呢?
文字記者:姚芯茹
中國·浙江 湖州市二環東路759號(313000) 浙ICP備10025412號
浙公網安備 33050202000195號 版權所有: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