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湖師,就在我們的身邊,總會涌現出一些閃耀著奮進之光的師生,他們用實際行動傳承“明體達用”校訓精神,他們在各自平凡的崗位上接力續寫湖師人的光榮和夢想。校園網、校報和學校官微同步推出【點贊湖師人】欄目,鏡頭向下,聚焦一線,選樹優秀師生團隊和先進個人典型,深入挖掘優秀事跡,以典型說話,用榜樣領航。今天推出第4期:加姆·哈比布——“漁夫”非洲小伙和他的青年創業夢。

▲ 加姆·哈比布
加姆·哈比布,1995年出生,來自西非國家幾內亞。2019年入學湖州師范學院,攻讀生命科學學院水產遺傳育種與繁殖專業的碩士研究生。
異地求學,希翼未來
初來學校時,面對全新的領域,這里陌生的環境和語言讓他擔心。但加姆性格活潑,樂于社交,很快便適應了環境。
“自從我開始在這里‘旅行’的那一天起,我從文化、語言等各個方面學到了很多東西,而且仍然在學習。”
在湖師的時光是歡樂的,加姆熱愛他所學的每一門科目。老師們的耐心指導和同學的溫情關懷,為他營造了方便舒適的學習、生活環境。“我的導師孔友琴博士經常對我提出許多寶貴的建設性想法。她如此慷慨地貢獻自己的時間,這讓我在求學之路上得到了極大的鼓舞!”
身處異地學習,加姆偶爾會感到孤獨和挫敗。但他覺得這是豐富的人生經歷,他享受順境,也坦然面對逆境。“因為挫折給了我前進的力量!”他說。
經過兩年的學習,加姆對漢語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于是在2021年7月,他又申請了湖師漢語進修生項目,繼續在國際學院學習漢語。

▲ 加姆在課堂上
力學篤行,心懷夢想
在湖師學習期間,加姆參加了湖州水產養殖項目。該項目旨在展示光伏技術在水產養殖領域的進步,以發展魚類生產。令加姆最開心的是,經過幾年學習,他的理論知識終于可以付諸實踐。
今年春季的每日清晨,加姆都會騎上自己的小電驢,從學校趕往15公里外的南潯區舊館街道浙北星星港農場,開啟一天的養錦鯉學習。在3000平米的現代化智能水產基地里,加姆忙碌地和師父們一起看鯉、測水、控設備、管護調池。活躍在各個魚池邊的他,努力地學習專業的養殖知識和飼養技術。
“中國有句老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兩年好好學知識。等考取攻讀完博士后,回國當‘漁夫’的目標就可以實現了。”加姆說。在漁業養殖歷史悠久的太湖南岸,他見識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生態循環養殖模式——桑基魚塘,看到了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前景,加上中國先進的水產養殖技術和經驗的加持,他的求學信心不斷加強。
“我們國家的人很喜歡吃魚,但是水產養殖的水平不高,吃魚大部分還是‘憑運氣’,靠出海捕撈野生魚為主。”有如此好的學習機會,他更加珍惜,也狠下了一番心血。在實踐之余,他常去圖書館查閱水產相關書籍。
“小伙子勤懇好學,還很聰明。在語言溝通不順暢的時候,一個眼神和動作他就能領會到意圖,然后在下一次的實操中運用自如。”基地負責人李亦凡夸贊道。
雖然加姆現在學習的是錦鯉的養殖,但精細化的養殖技術不僅有助他理解掌握魚類的習性,還能與許多當地的“漁老板”交流傳統的水產養殖經驗。在中國求學四年,他對淡水養殖業技術充滿興趣,也更堅定了他學習中國技術和中國經驗回國發展當地水產養殖業的創業目標。

▲ 加姆學習淡水養殖技術
勇于挑戰,從“湖”起航
在學校的食堂里,留學生加姆正和同學們包著餃子,雖技術不嫻熟,他卻樂在其中。幾年來,像寫福字、包餃子這些蘊含著中國傳統習俗的文化活動令他著迷。學習和實踐之余,加姆也積極地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除在學校擔任國際學生會宿舍部長和國際學生會衛生部長外,他更是各類競賽和文體活動的“多面手”,參加互聯網+競賽獲三等獎、在新年演出上表演歌舞、在市里水上狂歡節中賽龍舟……
而其中,他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參加學校運動會方陣隊伍的經歷。“在方陣中,我有機會和同學們穿上各自國家的特色服裝,舉著各國國旗,將不同國家的文化風采展現給大家。” 他覺得這是不同文化碰撞的精彩火花,更讓國際學院中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學子更加親近。
閑暇時,加姆也會經常探索湖師里有趣的角落。東校區的德清湖是他最愛去的地方。疲乏時,他時而閑坐在湖邊,時而漫步于湖濱,享受著新鮮的空氣和優美風景,還能觀賞湖中的天鵝和魚,他時常以此為樂。
加姆也常常走出校園,游走于湖州的山水風光間。“我已深深地愛上了湖州這個城市,熱愛它的發展,也熱愛它的美景。這里已成為我的第二故鄉”。

▲ 加姆參加水上狂歡節
大學生通訊社 學生記者:潘姍姍
中國·浙江 湖州市二環東路759號(313000) 浙ICP備10025412號
浙公網安備 33050202000195號 版權所有: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