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學者,慎思篤行問道;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在湖師校園里,有這樣一個優秀群體,他們精心施教,他們潛心學術,他們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他們是桃李芬芳的“大先生”。在第39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校網推出第九屆“陸增鏞教師獎”獲獎教師系列報道,激發奮進力量,用實際行動助力高水平“湖州師范大學”建設。
丁志麗,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水產動物營養與生理,近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項、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百萬級橫向項目1項,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項目1項以及市自然科學資金項目1項,參與省部級科研項目5項。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SCI收錄論文和一級刊物20多篇(其中SCI一區TOP 5篇),科研成果獲全國商業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排名2/15)和校級科研成果一等獎1項(排名1/4)。獲得“湖州市1112人才工程”后備人選、“校中青年骨干教師”、“校三育人先進個人”,以及“浙江省生命科學競賽優秀指導老師”等榮譽稱號。

▲丁志麗老師
潛心科研,傳承學術
優越的自然人文環境,先進的教學設施以及濃厚的學術氛圍,是丁志麗初到湖州師范學院的印象。2005年8月,丁志麗從揚州大學碩士畢業后入職湖州師范學院。她一直覺得,教師的工作是富有創造性的工作。知識在不斷更新,教師也應不斷提升自我,終身保持學習的熱情。為了能夠提高教學素養并促進學校重點學科——水產學科的發展,丁志麗前往華東師范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在這期間,丁志麗不僅受到了導師的言傳身教,還感受到了導師對于工作的認真負責以及教師這一職業的魅力。學有所成后,丁志麗將自己所學到的知識不遺余力地分享給學生和同事們,并且快速投入到了科研工作和教育事業中。
“教學與科研是高校兩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實踐類很強的理工農科教師來說,將好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學,顯得尤為重要。”丁志麗說。秉持著這一教學理念,在課堂上,她會用最新的科研成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引導學生的科研思維,用自己的成長經歷鼓勵學生的科研夢想,讓學生在課堂中有真正的收獲。
任教十余年來,丁志麗一直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的培養。她鼓勵學生以競賽為契機,閱讀文獻、擬定研究計劃,最終動手實踐,鍛煉自己動手能力和學科技巧。“一旦學生在競賽中獲獎或在刊物上看到自己的名字,會感到特別有成就感,這會激發學生在大學生涯中更好地進行自我管理,也會促發他們進一步學習深造的愿望。”近年來,丁志麗指導本科生完成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項,獲國家級A-類學科競賽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以及省級A類學科競賽三等獎3項,在一級期刊發表論文2篇, 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篇。

▲丁志麗在組會上指導學生
教書育人,激發熱情
作為碩士生導師,丁志麗將學生的培養作為自己的學術生命。雖然她對研究生的作息時間沒有特別規定,但對學習的進度和效率做了嚴格要求。比如她要求自己的學生每周在固定時間進行組會匯報,要求研一的學生每周將閱讀的文獻做成PPT進行展示,高年級學生將試驗進展進行總結。“丁老師不僅是一名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而且是生活中能與學生友好相處的良友。”這是李柒梅同學眼中的丁志麗老師。在課堂上,丁志麗不僅僅是將知識傳遞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切身理解開展這門課程的必要性,切實做到“科為民用”。同時,丁志麗還常常以自身形象影響學生,將自己的成長經歷與心路歷程和學生們分享。當她嚴謹地與學生們探討文章的一字一句時,學生們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生活中,丁志麗常把“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掛在嘴邊。她密切關心學生們是否能適應學習壓力,她會和他們歡快地聊家常,也會擔心他們因為做試驗而不吃飯或熬夜。她的學生,省級優秀畢業生熊云風說:“丁老師亦師亦友的指導方式讓我從一名懵懵懂懂的‘實驗機器’,逐漸成長為追求‘為什么’和‘怎么辦’的求知者。她既是我的科研導師,更是我成長路上的引路人。”
談及丁志麗修改第一篇SCI論文的場景,周東生同學記憶猶新:“當時我英語表達不好,也不清楚怎么寫引言、結果和討論。但老師仍然鼓勵支持我,先給我講解引言的邏輯,再給我講解如何描述結果,并對結果進行深入討論。在初稿完成后,老師先幫我修改邏輯,再逐字逐句給我改句子。老師做事效率高,常常連著好幾個白天和晚上持續修改,即使脖子酸疼也堅持完成,這讓我非常敬佩。同時也讓我下定決心,在以后工作中要學習老師的熱情和效率。”
目前,丁志麗已指導研究生第一作者發表一級刊物論文2篇,SCI一區和二區TOP論文各1篇,SCI三區論文1篇,指導2位學生論文獲校級優秀碩士論文,指導3名學生獲校級優秀畢業生和2名學生獲省級優秀畢業生的榮譽稱號。

▲丁志麗正在進行研究工作
服務社會,創造價值
多年求學、科研及教學的經歷讓丁志麗堅信科研能更好地服務社會并創造價值。“作為高校老師,除了教學,還必須有好的科研成果,將自己的科研成果進行應用和推廣,這對提高生產力,改善人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丁志麗聚焦于我省典型的淡水蝦——青蝦的研究。在該蝦的綠色配合飼料配制與投喂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技術突破,并且成功研發出綠色配合飼料系列產品。這一系列產品如今已在我省尤其是湖州地區20多家水產飼料企業推廣應用,取得重大的直接經濟效益。同時相關科研成果獲得了全國商業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和校級科研成果一等獎1項。此外,丁志麗還針對浙江代表性的淡水魚和蝦的親體飼料的營養著手進行研發,可望取得一系列原創性成果。
在當下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丁志麗希望能夠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利用現有的平臺和團隊,通過教學手段的改革、科研實踐的創新,為我國水產養殖業發展提供專業技術和人才支撐。同時,她將繼續圍繞浙江省主導養殖品種開展營養和健康養殖研究,將研究成果在相關生產企業廣泛推廣應用,以此解決企業生產中的技術難題,促進綠色漁業的發展。
“科研的問題一定來源于生產實際,今后我將繼續深入生產一線,以水產學科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及省重點實驗室為依托,立足于水產養殖產業的需求,對難題開展技術攻關研究,將科技成果積極轉化并推廣,提升我國水產養殖的技術水平,提高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丁志麗憑借著自身對專業的熱愛,對科研的熱情,傳承著對水產養殖產業難題攻堅克難的希望。
大學生通訊社 學生記者:馮依倩
中國·浙江 湖州市二環東路759號(313000) 浙ICP備10025412號
浙公網安備 33050202000195號 版權所有: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