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湖州師范學院,有這么一群教師,他們精心施教,他們潛心學術,他們是講臺上的“大先生”,他們是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校園網和官方微信同步推出欄目【學習踐行教育家精神】,讓我們一起走近師院的“大先生”們,看他們如何用教書育人的實際行動踐行黨的二十大精神,書寫“為學、為事、為人”的動人故事。
張建慶,湖州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浙江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業指導委員會(高中思想政治組)委員,浙江省第十二屆省督學,浙江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浙江省教育學會中學政治教學分會第九屆理事會常務理事,湖州市教育學會中學政治教學分會第十屆理事會會長。主要從事中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研究,主講《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政教師教學能力分析》《中學思政課教學設計》等課程。先后榮獲全國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優秀教師、浙江省五一勞動獎章、浙江省特級教師、湖州市南太湖教育領軍人才等榮譽稱號。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學政治教學參考》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參編教材與專著5部,在省內外作學科專題報告和講座近百場。

▲張建慶老師
嚴謹治學,踏實求是
進入浙江師范大學政教系學習,其實并不是張建慶的本意。“高考填寫志愿時,我最想讀的專業是中文和歷史,但后來錄取的時候,卻調劑了政教系,這實在是一個意外,所以自己有很長一段時間不適應,并且那時沒有轉專業的機會,就只有硬著頭皮讀下去。”既來之則學之,是他學習時的心態,幸運的是,張建慶與政教系十分投緣。“用辯證法的話來說,我和思政教育的關系,就是從對立走向統一的過程,我也是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了自己,成就了自己。”
不要給“馬家人”丟臉,是張建慶的大學系主任告訴他們的,這句話也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你們走出了這幢樓,走出了浙師大的校門,就要記住自己的身份,記住自己的使命,不要給‘馬家人’丟臉。”現在,張建慶謹記著老師的教誨,扎根于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書育人,培育一代代新生,弘揚馬克思主義。
在2006年成為浙江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業指導委員會(高中思想政治組)成員之后,張建慶有了和教育界和學科內很多專家同行交流學習的機會,這拓寬了他的視野,活躍了他的思維,也促使他對學科研究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他在眾多核心期刊上發表了30多篇論文,同時也為省內的學科同行做了近百場專題講座或報告。“我不滿足于僅僅成為一名有經驗的政治教師,我還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名有思想的政治教師。”

▲2023年張建慶在安吉縣作二十大報告精神宣講
教學相長,傳承創新
張建慶的父親充當了他人生的領航員,他的父親是一位民辦教師,而他從小擔起了接班的責任。與此同時,張建慶的小學老師也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的心中播撒下了“長大后我想成為你”的種子。
大學畢業后,張建慶走上了三尺講臺,至今,他已從事教育事業三十余年。“這些年,我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學校里度過的,我在欣慰和惆悵中送走了一屆屆畢業生,也在欣喜和待中迎來一個個新面孔。”對他而言,最值得感念的是他與眾多學生們的相遇,與一個個年輕鮮活的生命的相遇。
從教多年,讓他對教育有了自己獨到的理解。“在大的角度上來說,教育就是文化的薪火相傳;從小的方面而言,教育其實是師生彼此喚醒和成長。”打破思政課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讓學生感受到思政學科獨特的魅力,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人才是他一直以來秉持的教育理念。針對不同的對象、場合、內容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也是他在教學方法上持有的觀點。“現在全社會對思想政治教育都很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其中教師隊伍建設是關鍵。我希望我能為師院培養師范生貢獻出我自己的力量。”

▲2017年張建慶在平湖當湖高級中學授課
感恩相遇,共同成長
2021年張建慶成為2021411班的班主任并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在新生見面會上他以“相遇在德清湖畔”為主題進行講話,表達了他對學生們初見時的喜悅和對他們未來的殷切祝福。為了記錄未來四年的寶貴時光,他與學生一起開設了名為“德清湖畔思想的家”的班級公眾號。“這是我們20211411班的精神家園,是我們彼此交流、分享、切磋、問道的平臺。希望這個平臺能夠成為一個窗口,讓我們一起看到更遼闊的世界,也希望通過這個平臺,我們可以更深刻地去理解這個復雜多變的世界。”
張建慶通過“教育隨筆”、“閱讀隨筆”、“湖畔之詩”等欄目分享自己教學的感悟和學習的體會,同學們通過“班級發布”“個人風采展示”等欄目展示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學習成果。張建慶說:“班級的公眾號每周都會發送推文,由班級的同學們進行編輯排版。在不同的階段我們也會設置不同的主題,如在班級組建之初,我們發布了‘個人風采展示’欄目,在今年4月中旬結束荻港研學活動后,又專門推出了‘隨手拍’欄目。”

▲張建慶與20211411班在荻港研學活動
公眾號創立以來得到了較好的反響,學院老師、學生家長等都對這個公眾號給予了較高的評價。“我想用這個公眾號來記錄我和學生們的成長軌跡,讓未來的我們在回首這一段時光時,還能滿懷感慨。”對于他們而言,建立這個公眾號不一定需要收獲什么實質性的利益,駐足此刻就已足夠。
中國·浙江 湖州市二環東路759號(313000) 浙ICP備10025412號
浙公網安備 33050202000195號 版權所有: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