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湖州師范學院,有這么一群教師,他們精心施教,他們潛心學術,他們是講臺上的“大先生”,他們是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校園網和官方微信同步推出欄目【學習踐行教育家精神】,讓我們一起走近師院的“大先生”們,看他們如何用教書育人的實際行動踐行黨的二十大精神,書寫“為學、為事、為人”的動人故事。
孫俊峰,入選人社部高層次留學回國人才資助計劃,2023年度山東泰山產業創業領軍人才項目團隊核心成員(第二),湖州高層次人才,于2017年韓國取得博士學位,在韓國學習工作十余年,先后擔任了韓國順天國立大學,韓國成均館大學Research Professor,2020年底回國就職湖州師范學院工學院機械系,發表SCI學術論文20余篇,申請中國、韓國及美國專利20余項,在印刷柔性半導體電子行業中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的國際學術會議中(LOPE、ICFPE、ICSM、ICDT、Flex Chian)發表過20余次學術口頭演講報告及邀請報告。學術信條:“做可以落地的科研”。

▲孫俊峰老師
永不服輸,迎難而上
“我認為新興的電子領域將會是未來中國所需要展開的一幅科研藍圖。”作為一名工科學生,孫俊峰最感興趣的卻是當時在國內尚處空白的印刷柔性電子領域。“像是柔性透明的顯示器件和可穿戴器件,我只在科幻電影中看到過。”在科幻電影中對于印刷柔性電子科技的淺嘗輒止,懵懂中幫他打開了一扇通往科學大道的窗戶,他堅定地認為印刷柔性電子領域一定會在未來幾年的國民經濟中呈現巨大潛力,于是孫俊峰在研究生選題階段,毅然決然地選擇遠赴韓國學習深造。
然而,孫俊峰在韓國的學習生活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回憶初到韓國時,既興奮又忐忑。興奮的是自己能夠有機會真實觸摸到自己感興趣的電子領域,忐忑的是語言不通的他只會用韓語說一句“你好”,更別提去理解運用那些晦澀難懂的專業知識。為了能早日破除語言的壁壘投入到專業學習,孫俊峰不浪費一分一秒的時光,除了在學習中付出更多時間積累詞匯和語法,還利用一切課余時間做志愿者活動。“正是這些志愿工作讓我學到了韓語課堂上所學不到的,在實際生活中更為實用的韓語詞匯和語言表達方式。”憑借著好學、踏實、認真的態度,僅六個月孫俊峰就通過了韓語高級考試,創造了當時學院的最快考試通過記錄。
2013年,孫俊峰開始正式進入印刷柔性電子領域,成為國外該課題組的首個中國研究生。從初到課題組的不被大家認可,到后來帶領整個韓國研究生團隊攻克由三星半導體主管的韓國印刷柔性電子領域最大研究課題,靠的就是他永不服輸的那股自信和韌性。“中國二字,只有身在國外的學子,才能體會到其中沉甸甸的分量。”他特別強調,“我不想因為自己讓整個課題組包括導師在內,認為中國學生的能力不如別人。”帶著天然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孫俊峰用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證明了自己,也證明了中國留學生的能力,在他之后陸續有更多的中國留學生到該課題組學習工作。

▲孫俊峰在做實驗
從二十四歲到三十四歲,從一個懵懂的學生開始在學術之路上不斷攀登,最終取得了亮眼的學術成果。盡管身處異國他鄉,但他很慶幸這最好的十年自己沒有虛度。孫俊峰不忘初心,選擇帶著十年的深厚積累踏上了回國之路,為國內印刷柔性電子相關的領域作出屬于自己的貢獻。
實事求是,知行合一
在科學研究中,最基本的一條原則就是實事求是。孫俊峰坦言,他所從事的科研領域需要開展多種學科交叉的實驗和測試,因此任何一個環節都馬虎不得,環環相扣,數據的真實和準確性尤其重要。孫俊峰不允許自己包括自己所指導的學生在實驗數據上弄虛作假,更會在每次實驗完成后親自進行詳細的數據驗證和整理。過去十幾年科研生涯中,他已積累了超過百G的原始實驗數據,甚至能快速找出十年前的實驗數據進行復現。“做可以落地的科研”這幾個字正是他所奉行的學術信條,作為一個典型的科研工作者,孫俊峰喜歡用事實說話。“我所做的工作既要經得起實驗室測試儀表的檢測,也要經得起生產線設備的驗證。”
2020年,孫俊峰受邀參加首屆世界青年博士南太湖論壇,與湖州結緣。在走訪了國內的幾所大學后,湖師院優越的自然人文環境,先進的教學設施以及濃厚的學術氛圍,給孫俊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在2020年底,孫俊峰選擇入職湖州師范學院。
孫俊峰對于國內的相關產業和政策扶持并不熟悉,入職湖州師范學院,意味著他需要適應一個新的科研環境。幸運的是,學院里的領導和科研團隊負責人都積極地了解他的科研方向和內容,幫他尋找相關的產業和科技政策,并聯系湖州當地的相關產業與其對接。這讓孫俊峰迅速地適應了國內的學術環境,回國后頭兩年就與企業簽訂300余萬元產學橫向項目。國之所需,他之所向,恰逢國家大力推進半導體及光電產業的發展,這讓孫俊峰的科研方向在湖州本地有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條件。同時,在院領導和半導體與光電產業學院的支持下,孫俊峰及其團隊建成了自己的實驗空間,且已開始安排內部軟裝相關設備入場,這為孫俊峰為日后的科研工作研究創造了良好的前提條件。

▲孫俊峰的研究內容及取得成果
在回國后的這幾年中,孫俊峰發出由衷的感慨:他選擇了一個正確的時間回國,只有國內政策的支持和科研生態才可能讓他的科研成果成功落地。在未來,孫俊峰希望自己能做到一邊踏踏實實做好科研和教學工作,一邊積極結合國家和地方的產業需求,乘勢而為,把實驗室的成果真正嫁接到產業上。
因材施教,循循善誘
大學是科技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前沿的科技成果都誕生于高校,同時高校也是科技人才的重要來源。在孫俊峰看來,科研工作者到高校教師之間是有共通之處的,他說:“成為一名大學老師,要能做到科教融合,產學協同發展,用科研來反哺教學,既可以促進相關產業技術迭代升級,又可以為國家相關領域持續培養出更多人才。”。
“以學生個性特點為教學導向,盡量發掘學生的潛能”是孫俊峰所奉行的教學原則。在管理班級時,他爭取做到因材施教,不斷思考如何將科研創新熱點融入課程教學。在他看來,當代大學生和研究生都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和立體化的性格特征,所以千篇一律的教學方式一定不會適合每個學生。“作為老師應該盡可能做到一對一,點對點的個性化培養模式,學生對哪個領域感興趣,就應該努力傳授相關的知識。”

▲孫俊峰和學生的合照
在科研過程中,孫俊峰覺得最重要的精神是大膽創新,不能畏首畏尾。因此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他總是要求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科研設想,給予他們試錯的機會。“哪怕走些彎路,損失些科研材料,只要學生掌握了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面對困難迎難而上的自信心,我覺得就是值得的。”
以身作則和嚴謹的特質,也讓孫俊峰成為學生們口中的良師益友。孫俊峰始終認為教師是一份神圣嚴肅的職業,在言傳身教下,學生會潛移默化地受到自己導師的教學和科研態度的影響,因此他覺得自己應該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份責任感更加濃厚,我們科研人員永遠不能停下學習和探索的腳步,要用自己的所學為國家做更多有益的貢獻、培養出更多的棟梁之材。”
大學生通訊社 學生記者:歐陽春旭、陳馨、馮依倩
中國·浙江 湖州市二環東路759號(313000) 浙ICP備10025412號
浙公網安備 33050202000195號 版權所有: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