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長三角分中心、我校教師教育學院主辦的“太湖品學之教師教育學科前沿論壇第七講”在教師教學發展中心舉行。

本次論壇邀請到了臺灣屏東大學大武山學者、臺灣教育哲學學會理事長、屏大教育行政研究所的簡成熙教授主講,他以“Bildung、彼得斯的‘教育人’與杜威‘教育即生長’的會通”為題,為線上線下百余名師生帶來了一場思想的盛宴。
簡教授首先分享了德文“Bildung”的字源意義,并指出在不同語境下,同一詞匯可能承載不同的內涵。接著,他詳細講解了“Bildung”的歷史發展,并通過通俗易懂的例子,闡釋了精神科學教育學的思想精髓,強調從意義、理解與互相詮釋的多重維度思考教育,同時探討了彼得斯教育哲學觀,特別是其對公共理性傳統的重視。同時,簡教授詳細分析了杜威的教育生長說,強調了經驗的連續性與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民主理念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他認為,彼得斯的教育人理念、博雅教育與Bildung可以相互融合,而杜威的經驗性質的掌握、教育生長說與民主觀也能與彼得斯的教育人或Bildung的教育理想相輔相成。簡教授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并用簡單平實的例子解釋彼得斯關于“博雅教育對抗知識分化的專業社會”的觀點后,引導聽眾進一步思考彼得斯對杜威批評的合理性與準確性。他認為,美國實用主義、歐陸的精神科學教育學、英國的分析教育哲學雖然各有主張,但它們相互對立、開放、吸納、互哺,“Bildung”與杜威的自然人文主義生長說,不僅與中華文化的先賢智慧相通,而且可以相互啟發。最后,簡教授引用《周易》中的一句話“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總結了報告主題。
報告結束后,師生們圍繞“教育科學與教育哲學的關系”“歐陸哲學與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底層內核的差異”等話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討交流。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長三角分中心將繼續致力于加強與各大學之間的交流合作,推進教師教育改革創新,整合資源、聚智匯能,提升教師教育研究力、加強師范人才培養,為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搭建平臺。
通訊員:陸韻
中國·浙江 湖州市二環東路759號(313000) 浙ICP備10025412號
浙公網安備 33050202000195號 版權所有: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