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湖師,就在我們的身邊,總會涌現出一些閃耀著奮進之光的師生,他們用實際行動傳承“明體達用”校訓精神,他們在各自平凡的崗位上接力續寫湖師人的光榮和夢想。校網、校報和學校官微同步推出【學習踐行教育家精神】欄目,鏡頭向下,聚焦一線,選樹優秀師生團隊和先進個人典型,深入挖掘優秀事跡,以典型說話,用榜樣領航。本期報道唐瓊英:讓黨旗在田間地頭高高飄揚。
“17年4月來到湖師院,我找到自己的辦公室,知道坐在哪里之后,我就趕去高郵的羅氏沼蝦育種基地了。帶著學生在基地實踐了好幾個月,第二個學期才回來。”眼前這位衣著樸實、笑容明媚的女士,便是來自湖州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的教師唐瓊英,身形并不高大的她,卻擁有著多重身份:在同事心中,她是深耕基層黨建的“雙帶頭人”、兢兢業業的好支書;在學生眼中,她是教書育人的“模范標兵”、循循善誘的好老師;在蝦農口中,她是助力共富的“行家里手”、無所不能的大專家。在這么多角色中自由切換,哪個才是真正的她?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唐瓊英用十年磨一劍的情懷,積極投身“三農”事業,把科研論文寫在田間地頭,把科研成果留在農戶家中,讓鮮艷的黨旗在鄉村振興的一線高高飄揚。
鉆精科研 深耕教學
清澈的塘水中,無數身體鮮亮、雙鉗蔚藍的羅氏沼蝦在歡快游弋,每一只都有手掌長短,這就是羅氏沼蝦新品種“數豐1號”。據了解,唐瓊英所在的團隊從2016年開始羅氏沼蝦“數豐1號”的選育工作,經過4代選育以及2代生產性對比試驗(共六年)后申報“國家級新品種”,并于去年通過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獲批羅氏沼蝦“數豐1號”新品種,同年,參與建設的育種基地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批準為“國家級良種場”。

▲羅氏沼蝦“數豐1號”(左雌右雄)
六年櫛風沐雨,六年春華秋實。據了解,該團隊每年從數萬只羅氏沼蝦中選種,最終只留下500余只作為種蝦,再從中挑出公母進行配對,繁殖后代。就這樣,經過一代一代的選育,數豐品系的蝦苗在生長性能、抗逆能力、耐運輸特性等方面不斷增強,“數豐1號”已成為羅氏沼蝦產業界的“巨無霸”。
然而,在新品種面世之前,數不清的實驗,無數個攻堅克難的夜晚是唐瓊英所在團隊的日常。就以“數豐1號”耐寒試驗為例,“一般一次耐寒實驗需要一周時間,其中有4天我們都要通宵測試,實驗離不開人。”唐瓊英介紹,由于羅氏沼蝦多從東南亞熱帶地區引進,要本土化大范圍大規模養殖需要提高其耐寒能力,哪怕增強1℃的耐寒性能也是有意義的。

▲唐瓊英(左二)帶著研究生在大塘里進行耐寒實驗
除了耐寒,“數豐1號”的抗病力也實現了突破。曾經,羅氏沼蝦養殖中常常出現“長不大”的“鐵蝦”情況,導致羅氏沼蝦養殖戶嚴重減產、減收或虧損。為了不讓養殖戶的心血白費,唐瓊英所在團隊千方百計研究對策,與合作單位聯合攻關“鐵蝦”問題,夜以繼日地在實驗室開展抗逆、抗病實驗,大家累了就交替著休息,日升月落成了模糊的時間概念。最終,團隊采用“鐵蝦”病原檢測技術,保證了傳代保種親蝦、擴繁種蝦及銷售到養殖戶的蝦苗不帶“鐵蝦”病原,從源頭做好了病害防控,大大降低了“鐵蝦”的發病率。
科研的道路并不平坦,但團隊的意義體現在關鍵時刻相互支持、相互成就。提起科研期間的溫馨時刻,唐瓊英眼神亮了,她翻出朋友圈,回憶起那個令她印象深刻的生日:“記得有一年冬天,快天亮的時候我們還在忙著實驗取樣,這時我的一個曾做過廚師的研究生,利用我們采樣剩余的蝦仁和方便面等食材,做了一鍋‘冬陰功面’,盛了一大碗端到我面前,同學們還給我唱起了生日歌!我既震驚又激動,這個連我自己都忘了的農歷生日,研究生們在這么勞累的情況下都還記得,并以這么特殊的方式給我慶祝生日,真的很感動!”說著,唐瓊英的臉上止不住的笑容。

▲唐瓊英與所指導的第一屆研究生合影
日復一日的堅持收獲了不俗的成績。相比之前的羅氏沼蝦品種,“數豐1號”個頭更大,生長速度更快;團隊近3年協助推廣良種蝦苗100億尾以上,經濟效益超20億元,在目前羅氏沼蝦市場中占有率超過30%。“保住行業老大,我們還是有信心的!”談起未來發展,唐瓊英信心滿滿。
黨建引領 產學結合
除了水產研究員、養殖羅氏沼蝦的行家里手,唐瓊英還有另一重身份,那就是湖州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水產系教工黨支部的支部書記。她深耕基層黨建10余年,多次獲評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這兩個光榮的身份在她身上達到了完美的融合,也相互成就著。
在“田間課堂”這個名詞流行以前,唐瓊英團隊早已將面對面為基層養殖戶授課當做一項持之以恒的日常工作。她與團隊成員們犧牲空閑時間扎根鄉村,把科學理論技術以可視化、通俗化、簡單化的形式傳授給廣大基層養殖戶,為漁業綠色發展提質增效。
擔任支部書記以后,唐瓊英進一步推進浙江省高?!半p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培育創建工作,組建起一支建在百姓身邊、活躍在田間地頭的農學黨員隊伍。

▲唐瓊英(右)調研養殖戶
除了日常走訪當地養殖戶以外,唐瓊英團隊還抓住數字化改革契機,開設了線上服務平臺——“24365熱線”,顧名思義,365天、24小時實時為養殖戶提供技術幫助。該團隊在線為羅氏沼蝦“望聞問切”,讓養殖戶在致富路上越跑越歡實。
作為支部書記,還經常需要主持黨日活動。唐瓊英想,他們每天都駐扎在實踐基地,何不把主題黨日也搬到田間地頭?
說干就干,唐瓊英利用湖州作為世界淡水養殖重要發源地、“兩山”理念誕生地、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塘)所在地等產業和文化資源優勢,把“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活動等搬到田間地頭,以“沉浸式”課堂激發黨員師生知史愛黨、知農愛農意識。
科研骨干兼任黨支部書記的這些日子里,唐瓊英坦言:“我的日常確實是非常忙碌的?!睆奶镩g地頭的紅色課堂,到科研基地內的徹夜堅守,再到碩士點、博士點的培育建設,每一處都有唐瓊英奮斗的身影。但當問及她最深刻的感受時,唐瓊英笑了,她說:“雖然累,但也收獲了很多,很值得?!?/p>
深入田間 振興共富
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秉持著帶動廣大農民增收致富的想法,唐瓊英團隊以科研成果服務地方,奮力扛起“助鄉村振興、促共同富?!钡拇笃?。
“這3年來,我們團隊奔赴江蘇、浙江、廣東等8省共25市,開展20次調研,25次培訓,開展培訓授課200余次,致力于將漁業養殖戶培養成專門技術人才?!碧骗傆τ诠哺还ぷ魅鐢导艺?,一次次深入田間地頭的培訓不僅推廣了新品種,更為蝦農普及了科學的養殖方式,探索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路徑。

▲唐瓊英給養殖戶授課
在湖州市長興縣洪橋鎮河蟹產業共富工坊服務中心,當地的養蟹大戶老錢正在測試河蟹自動包扎設備,談到近年來產業的蛻變和發展,老錢笑了:“以前,我們蟹農都是‘單打獨斗’,受制于養殖技術,產量低且品質參差不齊?,F在鎮上組建起了‘共富工坊’,經常有頂尖的專家來到蟹塘指導,推廣數字化、智能化養殖設備的應用和套養模式,幫助我們實現產量、品質雙提升?!?/p>
在帶動養殖戶致富的工作中,唐瓊英團隊與地方協同創建的“蟹為媒”共富工坊入選浙江省首批省級示范“共富工坊”,支部“共富漁歌”黨建品牌入選浙江省第二屆高校助力鄉村振興典型案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專精科研的同時,唐瓊英團隊充分關注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推動支部黨員成立“水產養殖與水環境修復團隊”,開展淡水池塘綠色養殖關鍵技術攻堅,實現60萬畝池塘養殖尾水全域治理,得到農業農村部領導高度肯定。
“要分秒必爭,充滿激情,一刻不放松!”這是唐瓊英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作為行業專家,唐瓊英不畏艱辛,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作為人民教師,唐瓊英耐心細致,對學生寄予殷切期望;作為黨支部書記,唐瓊英積極響應鄉村振興偉大戰略,帶動鄉親們增收致富。不論對待哪一重角色,唐瓊英都做到了“充滿激情”,在科研領域奮勇爭先的同時,唐瓊英牢牢牽住了學生和農戶的手,以奮進的姿態,做好黨建工作的領頭雁、學生成長的貼心人、共同富裕的踐行者。
中國·浙江 湖州市二環東路759號(313000) 浙ICP備10025412號
浙公網安備 33050202000195號 版權所有: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