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題目:空間輻射及多粒子混合場探測技術
報告人:魏志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時間:6月11日(星期三)14:00-15:00
地點:理學院1-401
報告摘要:
航天器在太空中運行時,航天員在空間任務中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空間環境問題,空間環境會導致航天器可靠性降低、航天員健康受損,惡劣空間環境甚至于導致航天任務失敗。影響空間環境的各種因素中最為核心的是來自于空間輻射,復雜的空間輻射場是包含了多種成分的混合場。隨著航天活動的深入發展,空間混合場的探測成為不可缺失的內容。為此,研發空間混合場探測器及探測技術,進行空間混合場能譜測量、粒子種類鑒別,粒子能量沉積特征分析及劑量測量分析。利用輻射粒子在閃爍體中相互作用進行能量轉移、能量沉積、收集閃爍體中誘發的光子,通過光電轉換、模擬信號放大、數字化處理及信號特征分析等技術手段,不僅能夠實現粒子能譜測量而且能夠進行粒子種類鑒別。利用多路信號讀出、時間窗關聯方法實現事件選擇和干擾抑制;利用不同種類輻射粒子引起信號脈沖形狀的不同,通過脈沖形狀分析實現粒子種類鑒別。通過多種技術手段組合,提升空間混合場探測的能力,為空間環境探測及空間環境效應評估提供技術支撐。
報告人簡介:
魏志勇,教授、博導。1983年本科畢業于蘭州大學現代物理系,先后在蘭州大學、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意大利國家核物理研究院、米蘭分部訪問學者(INFN,Milano section,INFN Fellow),蘇州大學核醫學院,澳大利亞臥龍崗大學(CMRP,visiting prof),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作。主要從事的研究工作領域為空間輻射探測、空間輻射效應、輻射劑量及輻射防護。先后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籌建了空間物理與空間環境中心、空間科學與技術系,開展了空間科學領域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開設了輻射劑量學,輻射探測器等課程。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蘇省科技支撐計劃,國防基礎,國防技術基礎,民用航天,裝備預研技術,裝備發展部抗輻射及輻射加固技術,核工業和航天工業部門的多項科研任務。近期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空間輻射粒子探測器研制及探測技術,具體包括閃爍探測器光信號采集、光電轉換、模擬信號放大、低紋波探測器電源、數字信號處理、空間粒子鑒別及多單元空間探測器組合測試,輻射場測試及輻射劑量分析等。
中國·浙江 湖州市二環東路759號(313000) 浙ICP備10025412號
浙公網安備 33050202000195號 版權所有: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