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下午,著名作家孫甘露做客我校胡瑗大講堂,與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副主任、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副院長黃平,同濟大學文藝學與比較文學研究所副所長、詩學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桑對談,與我校師生共話文學感悟與創意寫作。講座由校黨委委員、宣傳部部長朱小芳主持。

孫甘露從自己的小說作品《千里江山圖》的創作談起,強調優秀的小說作品往往源于作家對歷史材料的深入研究和細節把握。他提出“以身體來寫作”,倡導一種非AI化的寫作姿態,認為“純然的虛構已難以滿足寫作者的探索,對歷史細節的占有和感悟能帶來更生動的體驗”。他表示,AI和大數據雖能提供幫助,但文學的核心是人類獨特的經驗和表達方式,重要的是人如何使用工具,而不是被替代。

在交流中,黃平回憶了自己擔任評委點評學生作品的經歷。他指出,青年寫作者有時容易陷入自我感動,把情緒直接傾注在文字里,卻缺乏足夠的感染力。他強調,真正有力量的作品需要保持冷靜的距離感,讓細節和敘述本身去承載情感,而不是依賴過度的自我抒發。孫甘露隨即回應道,寫作者不必先被自己的文字感動,而應通過作品去喚起讀者更深的共鳴。

胡桑以詩性的語言闡釋了文學的細節之美。他提到福樓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對“鴿灰色雨傘”的描寫,指出作家必須具備敏銳的感受力,善于捕捉細節,否則很難寫出生動的作品。他以先鋒文學為例,鼓勵青年寫作者尋找獨特的姿態,培養更敏銳的觀察與表達能力。
在互動環節,幾位嘉賓與我校師生們就《千里江山圖》的寫作緣起、歷史題材與先鋒文學的結合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人文學院林佳利表示:“幾位老師講述的閱讀和寫作經驗讓我受益匪淺。百篇文的寫作訓練讓我養成了一個勤于動筆、勤于思考的好習慣,今天孫甘露老師提到的一些寫作技巧,比如仔細觀察、捕捉細節、研究史料等等,對我而言是很大的啟發,我會認真思考并運用到自己的寫作實踐中,讓作品更加生動。”
人文學院范語晨同學表示:“在講座中,胡老師區分了歷史和小說的不同,讓我意識到,小說中的歷史并非宏大敘事,而是呈現具體的人物和經歷,歷史事件作為一種氛圍和背景,是劇情的推手。這讓我對孫甘露老師的小說《千里江山圖》有了更深的理解,歷史、經驗與人物經歷最終通過‘重組’獲得意義。這對我的閱讀和寫作都是很好的啟發。”
通訊員:王安婷 學生記者:梁紫涵
中國·浙江 湖州市二環東路759號(313000) 浙ICP備10025412號
浙公網安備 33050202000195號 版權所有: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