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題目:暈核、質子發射核壽命和中子俘獲反應的微觀研究
報告人:張時聲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時間:9月24日(星期三) 15:30-16:30
地點:理學院1-401
報告內容:
采用微觀結構理論(RMF+ACCC+BCS、DRHBc、RHFB)結合反應模型,實現對暈現象從核結構到反應動力學的統一描述,并考察共振態和形變效應對暈核打靶反應可觀測量的影響;基于微觀結構理論和WKB近似研究豐質子發射體Lu同位素的壽命;研究直接俘獲和共振過程對中子俘獲反應率的影響,及其對大質量恒星演化過程元素豐度的約束。
報告人簡介:
張時聲,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博導,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專業。2004年博士畢業于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同年入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3-2015年,在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做訪問學者(三級研究員);并多次出訪意大利卡塔尼亞大學和南方國家實驗室,開展短期合作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微觀核結構和核反應理論統一描述滴線核性質,及其對核天體演化過程的影響。到目前為止,共發表SCI論文五十余篇(H index=17),代表作分別發表在歐洲PLB(五篇)、美國 PRC/D(十余篇,含快刊)、ApJ、SCPMA等重要刊物上;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項,并獲“第八屆北京優秀青年科技論文”一等獎等。
中國·浙江 湖州市二環東路759號(313000) 浙ICP備10025412號
浙公網安備 33050202000195號 版權所有: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