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下午,中國著名歌詞作家,文化部原副部長陳曉光先生做客我校胡瑗大講堂,以生動的講述、豐富的史料、珍貴的旋律,串聯起歷史脈絡,帶領我校師生走近中國歌曲百年發展歷程。

陳曉光表示,中國歌曲屬于大眾藝術,它普及率高,而且與時代發展進程緊密結合。他以時間為軸,講述了中國歌曲100年來的歷史脈絡及發展情況,梳理了其中的關鍵歷史階段,分析了各階段的代表作品和時代特色。他指出,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新音樂萌芽時期。當時,西方音樂理論、技術傳入中國,清政府與民國初年派遣的留學生如李叔同、上海音樂學院創辦者黃自等人,成為西方音樂的傳播者。學堂樂歌興起,由于原創能力不足,多采用歐美、日本及中國傳統曲調填詞。20世紀初,隨著音樂教育的推進,中國歌曲逐漸開始了自主創作,有了第一首完整自主創作的歌曲——由楊度作詞、沈心工作曲的《黃河》。這標志著中國歌曲從“拿來填詞”走向“自主創作”,后續李叔同的《春游》等作品也成為這一時期的“開山之作”。肖友梅、黃自等音樂家,培養出賀綠汀、呂驥等專業音樂人才。他們投身音樂教育,為后續歌曲創作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陳曉光重點梳理了中國歌曲發展的三次創作高峰。第一次高峰出現在抗日救亡時期,音樂創作與家國命運同頻共振,抗戰歌曲成為主流,如聶耳創作的《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冼星海創作的《黃河大合唱》等。20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各地音樂學院的建立,音樂人才增多,中國歌曲出現了第二次創作高峰。這一階段的歌曲分為群眾歌曲與藝術歌曲兩類,如《歌唱祖國》《我們走在大路上》《草原之夜》《祖國頌》等。《東方紅》《長征組歌》等大型音樂作品也應運而生,廣播與電影成為歌曲傳播的重要渠道,電影《祖國的花朵》插曲《讓我們蕩起雙槳》等作品傳唱至今。第三次高峰始于改革開放后。“新潮音樂”與“流行歌曲”成為兩大潮流,《祝酒歌》《年輕的朋友來相會》《軍港之夜》《大海啊,故鄉》等作品引發關注,成為這一時代的記憶。
他指出,中國近現代歌曲和社會、歷史進程緊密結合,有著明顯的時代印跡。對于當代歌曲創作,應當更加注重作品質量。他強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審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聲”,希望同學們未來能傳承音樂薪火,讓中國歌曲繼續書寫時代篇章。

本次講座史料詳實、案例生動,不僅讓我校師生系統了解了中國歌曲百年發展脈絡,更激發了大家對音樂文化傳承與教育責任的思考。
音樂學院傅同學表示:“陳老師講到了很多具體的音樂作品,讓我不僅加深了對不同時代音樂作品的理解,更通過旋律了解了中國近現代的發展歷史。在今后的音樂專業學習中,我會不斷思考,希望將不同時代音樂作品中蘊含的時代精神與文化內核融入自身的學習與實踐。”
人文學院仇同學表示:“陳老師的講述讓我深切感受到音樂與時代發展的密切關聯,借由具體的音樂作品,中國近百年來的歷史對我來說更加直觀、生動了。先生的解讀讓音樂和歷史都有了溫度,我們仿佛穿越時光,觸摸到不同年代的家國情懷,也更理解了音樂是鐫刻歷史、傳遞精神的鮮活載體?!?/p>
大講堂結束后,隨即舉行了著名詞作家曉光創作指導會。陳曉光與音樂學院師生代表圍繞歌詞創作理念、文字情感表達及時代主題融入等內容進行了深入交流互動。
學生記者:朱瑞婷、謝晨奕
中國·浙江 湖州市二環東路759號(313000) 浙ICP備10025412號
浙公網安備 33050202000195號 版權所有: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