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和2025全國大學生統計建模競賽結果先后揭曉,我校共斬獲全國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并獲得省賽一等獎7項、二等獎10項、三等獎15項,充分體現了學校在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方面的成效。
理學院方曉偉老師指導的作品《基于優化模型的NIPT時點選擇與胎兒的異常判定》榮獲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一等獎。該作品聚焦于新生兒健康保障領域,圍繞NIPT時點選擇與胎兒異常判定這兩個關鍵問題展開深入研究。
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于1992年創辦,由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主辦,屬于A類競賽。該競賽旨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提升學生建立數學模型以及運用計算機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培養創新精神與合作意識。2025年,來自全國1837所院校/校區的68311隊(其中本科61463隊、高職高專6848隊)、20多萬人報名參賽。經全國專家組評審,最終本科組有295支隊伍榮獲全國一等獎,獲獎比例為0.48%;1205支隊伍榮獲全國二等獎,獲獎比例為2.0%。
理學院鄭敏玲老師指導的作品《“政策溫度”孕育杭州“六小龍”?——顯性指標與隱性網絡感知的雙維城市人才吸引力評價體系研究》 榮獲全國大學生統計建模競賽全國一等獎。該作品以十大城市為樣本,結合熵權法、LDA、BERT-BiLSTM-CNN等算法,融合多平臺評論數據,修正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揭示政策支持等關鍵因素,為人才戰略制定提供新依據。此外,方曉偉老師指導的2組作品分別榮獲全國二等獎和三等獎;宋濤老師指導的1組作品榮獲全國三等獎。
全國大學生統計建模競賽于2009年創辦,由中國統計教育學會主辦。該競賽旨在大學生群體中營造學習統計、應用統計的良好氛圍,引導大學生關注經濟社會熱點難點問題,以適應大數據時代高校及統計部門對統計人才的培養要求。2025年,來自全國27個賽區的885所院校、30941支參賽隊伍(其中本科隊伍25436隊,研究生隊伍5505隊)、共計92823名大學生參賽。經全國專家組評審,最終本科組60支隊伍榮獲全國一等獎,獲獎比例0.24%;118支隊伍榮獲全國二等獎,獲獎比例0.46%;407支隊伍榮獲全國三等獎,獲獎比例1.6%。
學校始終秉持“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研”的育人理念,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優化課程體系,將建模思維融入日常教學之中。通過創立建模社團、舉辦校內建模競賽、搭建實訓平臺等舉措,著力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思維。為備戰本年度建模競賽,理學院提前謀劃、精心部署,組建了一支由資深教授和青年骨干教師組成的專項指導團隊,制定了系統的備賽方案。備賽期間,指導教師團隊全程跟蹤指導,從理論知識的梳理、經典模型的解析,到真題的實戰演練、論文撰寫的規范,為參賽學子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導。面對賽事中涉及的跨領域復雜命題,參賽隊員毫不退縮、迎難而上,在一次次的思維碰撞中突破瓶頸,在反復的推演中完善方案,充分展現了頑強的鉆研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競賽類別 | 作品名稱 | 參賽學生 | 指導教師 | 獲獎等級 |
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 | 基于優化模型的NIPT時點選擇與胎兒的異常判定 | 洪茜茜、沈曉婷、汪邢菲 | 方曉偉 | 國家一等獎 |
全國大學生統計建模競賽 | “政策溫度”孕育杭州“六小龍”?——顯性指標與隱性網絡感知的雙維城市人才吸引力評價體系研究 | 倪奕涵、朱莎莎、陳德根 | 鄭敏玲 | 國家一等獎 |
CNN-BiLSTM-Attention與SDM視角下長江經濟帶碳排放預測及數字經濟對碳排放效率的關聯效應研究 | 吳佳琦、張時以、楊怡 | 方曉偉 | 國家二等獎 | |
智模融合,頤養先知——基于AI賦能的老年人失能風險評估與預測研究 | 王佳玲、丁凡晢、王月暄 | 宋濤 | 國家三等獎 | |
基于GM-GRU—GM-LSTM—ResNet模型的居民消費與數字經濟協同效應及時空演變研究 | 閆雨潔、趙瑩、張婧菁 | 方曉偉 | 國家三等獎 |
中國·浙江 湖州市二環東路759號(313000) 浙ICP備10025412號
浙公網安備 33050202000195號 版權所有: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