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命科學學院“生命之光”理論宣講團奔赴德清,開展了一場“融學于行、寓教于踐”的主題宣講活動。宣講團深入“共富數字漁倉”產業一線與紅色教育基地,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探尋答案,讓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在“行走的課堂”中煥發勃勃生機。

宣講團首站來到慶漁堂“共富數字漁倉”基地,實地調研綠色水產的“德清樣本”。在負責人引導下,成員們近距離觀察陸基桶養殖系統,了解其通過循環水處理技術實現養殖尾水近零排放的創新機制——占地不足30平方米的陸基桶,年產量竟能與一畝傳統魚塘媲美,高達2500公斤,令在場師生深切感受到科技賦能產業轉型的強勁動能。

在交流研討環節,宣講團成員結合水產專業背景,圍繞“數字技術在養殖水質監測中的應用”“生態養殖模式的優化路徑”等議題展開熱烈討論。大家紛紛表示,要將“智能+綠色”的養殖理念融入后續宣講與科研實踐,推動先進技術在鄉村落地,以專業智慧服務“美麗中國”建設。
紅色是精神底色,綠色是發展路徑。宣講團隨后走進德清新四軍紀念館,在莊重氛圍中接受思想洗禮。館內珍貴的歷史照片、文獻與實物,生動再現了新四軍在浙西地區的抗戰歷程與“鐵軍精神”。成員們認真聆聽革命事跡,感悟共產黨人的堅定信仰與使命擔當。有學生黨員在分享中表示,要將“不怕困難、敢于斗爭”的鐵軍精神融入專業學習,在綠色水產研究與推廣中勇擔重任,讓青春在鄉村振興一線綻放光芒。
本次宣講活動將理論研學、專業實踐與紅色教育有機貫通,不僅深化了宣講團成員對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的理解,也進一步激發了“學農愛農、強農興農”的使命意識。大家表示,接下來將系統整合調研成果與紅色素材,開發“紅色精神+綠色水產”系列微黨課,走進鄉鎮、企業與中小學開展宣講,推動黨的政策理論、先進養殖技術與紅色文化深度融合,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水產行業綠色轉型與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動能。
中國·浙江 湖州市二環東路759號(313000) 浙ICP備10025412號
浙公網安備 33050202000195號 版權所有:黨委宣傳部